企业高管当研究生复试评委 “伯乐”能否找准“良马”
近日,厦门理工学院“专业硕士”招生复试,76名考生进入复试。在车辆工程专业16位复试评委中,有10人是企业的总经理或总工程师等高层管理人士,而在电气工程专业20位评委中,来自企业的有11人。在评委中,企业高管比学校教授多。教授“让位”不唱主角,这些高管能否当好“伯乐”?而这些学生入学后,还将身兼企业员工,一些高管甚至把硕士生入学复试当作员工招聘,这样对硕士生在校期间的成长是否有利?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调查。
仅靠书本知识不灵
“企业来的评委比较关心我在大学期间做了什么,毕业设计的选题,有哪些技术创新和应用,读研以后有些什么职业规划。”来自河南理工大学的考生赵小双参加完复试后对记者说,“他们更看重考生的实践经历和工程技术能力。”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企业考官很不好“对付”是多数考生的“共识”。厦门理工学院之所以请企业高管做考官,还要从学校招生原则说起。2023年10月,厦门理工学院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试点高校”。随后,校方推出“学费全免、高额奖学金、提供名企岗位”等多重优惠政策吸引考生。
近日,学校与厦门金龙、海翼集团、林德叉车等9家福建知名企业签约,联合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企业将全程参与学校研究生培养。学生一入学即可与企业签订预就业协议,就读期间可直接参与企业生产与技术研发关键环节工作,并获得一定薪酬。而现场复试的评委中,有很多就是这些企业的高管。
“在读期间就能兼职名企业员工,对我来说很有吸引力。”毕业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大学的考生刘俊告诉记者,他在网上看到这个消息后,当即决定要报考厦门理工,希望毕业后能直接进企业工作。
记者了解到,根据学校复试评分标准,专业知识占面试比重的60%;工作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英语水平等也是重要考察因素。
招学生还是招员工?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来自企业的评委在考生复试过程中,很多用“招员工”的模式来参与考评。对此,厦门理工学院院长黄红武并不担心评委的标准会“走样”。他认为,专业硕士相对于学术硕士而言更注重学生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学校希望通过与知名企业合作,把学生推到一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同时,校企双方会提供带薪的“助教”、“助工”、“助研”等岗位,让学生真正参与岗位角色,而不只是当个实习生。黄红武说:“专硕培养的目标和方式很明确,就是要做企业的题,用企业的资源,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厦门金龙客车坐椅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薛清认为,从复试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对为什么选择读研,目标并不明确,而等他们毕业进入企业到真正上手,成为技术骨干作出成绩通常需要3年。最让企业无奈的是,往往呆上3年的中高层次技术人才很容易跳槽,这就意味着企业花在员工培训方面的成本和风险很大。“而现在,校企联合培养‘专硕’,在复试环节就能直接到现场选人,看中的可以通过双向选择签订‘预就业’协议;学生在读研期间,就能了解并逐步适应企业工作,一毕业就能上手,无疑大大缩短了企业专业人才培训周期。”薛清说。
校企联合培养不能成“两张皮”
“以前,很多师生找不到研究选题,而企业有题目却找不到专业人才做,原因是校企合作是‘两张皮’,学校的东西企业不适用,企业的东西学校不认可,现在这个环节终于打通了。”评委之一、厦门信源交通器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克超认为,企业要深度介入“专硕”培养,最好是在毕业生“定型”之前就联合培养。他说,要让学生了解企业,知道企业想要什么,这样有目标地读研,就业时才不会困惑。
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如何实现差异化培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员、湖南大学教授陈候丰认为,学术硕士对理论知识要求更高,而专业硕士则更注重实践,要培养好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做好差异化培养是关键,而要真正实现差异化,必须以真实课堂、真实项目、真实环境来带动学生提高素质。
在接下来的“专硕”培养中,厦门理工学院要求,全日制专业硕士学制中至少要在企事业单位工作一年,并实行弹性学制;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衔接;考核内容主要看学生在读期间参与产品研发、工程设计、调研报告、工程项目管理等情况;与此同时,从今年开始,学校出台一系列引导举措,把更多的教师“赶”到企业去锻炼,真正打造出一支实战型的师生队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