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老区追寻红色足迹,服务乡村企业建言献策——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收获多
由中国海洋大学2023级研究生组成的“循红色足迹”专项团队—管院学子“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乡村振兴”——沂蒙山区品牌农业实践调研团,踏着红色足迹,于7月29日至7月31日,在临沂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受到当地好评。脚踏红色足迹,学习革命历史,弘扬沂蒙精神
沂蒙精神是党的初心和使命的集中体现,蕴含着坚定信念、革命到底的内在品格,蕴含着党为人民谋幸福、人民坚定跟党走的价值追求。在参观沂蒙革命纪念馆与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时,倾听着工作人员的讲解,一行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幅幅图片,一份份文件,一个个名字,一则则故事,留下深刻印象。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征程中,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建立了深厚的鱼水情谊和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通过参观学习,小组成员思想上深受教育、心灵上深受震撼,在深入缅怀革命先烈,感受革命传承,感悟沂蒙精神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沂蒙精神的强大内核。
https://t3.chei.com.cn/news/img/2101678807.jpg
红色村史,传承根脉,留住记忆。一行人来到临沂市石家村的红色村史馆,以“小视角”为切入点,进一步接受红色教育,了解该村的革命发展状况。在村党支部负责人的带领下,一行来到“三烈士”家中,看望烈士亲属,并现场倾听百岁老人讲述革命故事,进一步感受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中沂蒙军民患难与共、水乳交融的深厚感情。
在沂南县委会议室,团队有幸采访“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孙女、百岁“沂蒙红嫂”张淑贞的女儿、“沂蒙新红嫂”于爱梅老师,现场倾听“沂蒙母亲”和她的儿女们当年的爱党拥军故事。于老师用其母亲、奶奶的亲身经历给一行人上了一堂生动而又深刻的“历史课”。小组成员一直用心倾听沂蒙老区的这段革命过往,也一路用心感受着这片红色的热土,被这片土地所承载的厚重历史所洗礼,对“沂蒙精神”的认识又有了新的高度。
理想信念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支撑民族奋发向上、追求进步的精神动力。在长达12年的革命斗争中,沂蒙老区420万人中前后有20余万人参军作战,120万人支前,10万余先烈牺牲,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沂蒙人用乳汁养育了革命、用热血浇灌了祖国、用小车推动了历史、用脊梁支撑起一片天,用生命撰写了“沂蒙精神”。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必须大力发扬沂蒙精神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持把个人的追求与国家的建设结合起来,忠党爱国,把实现理想与提高素质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求得真知,增长才干,争做引领时代的先锋。
知识助力,专业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在与山东千水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鹏交流乡村振兴话题时,团队成员结合专业优势,提出要以乡村独特资源为载体,树立品牌意识,完善乡村产业法律法规,把乡村人才振兴放在突出位置,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完善乡村品牌产业体系,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注入新动能。
为进一步了解乡村发展现状,调研团赴西重沟村采访当地狐狸养殖大户。通过胡芳林书记的引荐,与当地村民进行调研访谈,发现目前养殖行业最大的问题是现金流不稳定,无法实现期货交易。收入的不稳定也是养殖户们面临的一大问题。
针对种种问题,一行人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为该村养殖户出谋划策。首先,针对现金流问题,可以针对养殖户进行期货交易的培训,利用期货交易的特点来保证养殖户收入的稳定,并联系收购厂商推动订单养殖,进一步保证养殖户的权益。第二,针对污染问题,需要对养殖户集中开展科学养殖的教育,升级养殖设备,减少养殖业带来的面源污染,提升养殖户的工作环境。第三,推动当地养殖品牌的建立,例如可以对狐狸皮毛进行初步加工设计,构建养殖产业园区,增加第三产业收入,吸引更多年轻人就业。
通过三天的实践学习,团队成员深深地被沂蒙精神所感动,表示要将红色基因薪火相传,争做有情怀、有信仰、有追求的新时代大学生。同时,要以专业知识为引领,以强农兴农为己任,进一步发挥学科优势,打造乡村振兴智力“引擎”,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年华。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