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深入实施“四个转型”战略 引领推动“双一流”建设内涵式发展
中南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近日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全局谋划,凝聚师生共识,明确突破方向,深入实施“四个转型”战略,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内涵式发展。进一步向学科整体水平一流的综合性大学转型,加快提升学校总体实力。坚持以一流学科建设引领带动学校整体加速发展,以学科交叉融合塑造综合创新优势。推进高峰学科创新先行、特色引领。充分发挥有色金属、医学、轨道交通等学科特色优势,坚持高原上造高峰、高峰上再造尖峰,着力实施一流学科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重点建设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矿业工程等10个一流建设学科(群),引领带动学校学科整体实力稳步提升。推进工医文理交叉融合、互促共生。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主动调整学科结构,将68个一级学科调整为46个;坚持高起点布局,实施“战略先导专项”“创新驱动计划”,有效促进学科前沿交叉、融合创新,出台《新兴交叉学科培育与建设管理办法》,构建“交叉研究方向探索、学科学位点设置、新兴交叉学科建设”的一体化建设模式,打通交叉学科建设从“结合”到“孕育”再到“生产”的路径;成立人工智能、储能技术、量子医学等领域交叉研究机构,推动形成学科融合共生发展生态。
进一步向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并强转型,注重突出科学研究成效。坚持和强化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并强。坚定“五大”创新理念,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齐驱并进、协同突破。坚定走“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大贡献”创新驱动发展之路,聚焦重大战略研究方向,制定前沿交叉项目、科技协同创新重大项目、“高端智库”专项实施方案;设立专项基金,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前沿交叉研究和潜心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推进优势学科和前沿交叉学科领域“全链条设计”;建设高性能计算公共服务平台等基础研究共享平台。积极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推动创新成果迸发涌流、高效转化。为C919大飞机、“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等重大工程提供关键材料和部件,支持核心技术创新与发展;发明高精度电磁勘探技术及装备,服务于油气资源储量勘探。2023年以来新增国家科技奖27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2项、中国专利金奖3项,单项金额转让过亿元项目9项。
进一步向人才培养从规模大到质量高转型,持续加强优秀创新人才培养。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人才培养从以规模和数量为主的外延式建设,向以质量和水平为重的内涵式发展转型。完善一流本科和卓越研究生教育体系,坚持“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慧启迪”的人才培养理念,全面推进专业结构优化提质工程、教书育人能力提升工程、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协同育人机制深化工程、国际合作育人拓展工程、教学资源优先配置工程;着力完善研究生二级培养单位过程管理,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国际化水平。构建多元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实行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与创新创业教育多元融合,推进教育管理人性化、教育方法多元化、教育平台立体化,构建有情怀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近年来,涌现全国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全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年度新闻人物、全国大学生十大励志典型、全国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一批典型。
进一步向深化同世界一流大学合作的国际化办学转型,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贡献力。坚持以全球视野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进一步向高水平国际化办学转型。集成学科群优势,服务“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牵头援建中非友好医院2家,建设赞比亚生物冶金产学研合作基地,积极组建援助塞拉利昂医疗队,为抗击埃博拉疫情、促进该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所作的贡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学校创建多学科联合会诊(MDT)诊疗“方舱医院湘雅模式”被国际上广泛借鉴。加强学术交流,提升师生发展和学校整体国际化水平。领衔制定世卫组织(WHO)指定的疾病和技术标准,主持制定颁布WHO新疾病——“游戏障碍”诊断标准;“列车气动与碰撞安全技术国标”获国际权威机构认可,支撑中国高铁实现由跟跑到领跑;与国际高水平合作的院校由125所扩大至242所,新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3个,境外孔子学院2所;“111”引智基地由7个增至11个;3名外籍专家获“中国政府友谊奖”。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