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高校公布“预调剂”计划,学霸考研考砸了,依然是“香饽饽”_研究生_考生_高考
原标题:部分高校公布“预调剂”计划,学霸考研考砸了,依然是“香饽饽”受到就业环境的影响,本科毕业后求职满意度正在下降;因此当代学生的考研率,也呈现明显的上涨。有些学生甚至大一开始就留意考研动向。
有人把这种现象比喻成“考研高考化”,确实有几分道理。但是研究生考试的录取模式,跟高考却有着较大区别。填志愿的技巧甚至可能更复杂。
部分高校公布研究生“预调剂”计划,争取捡漏名校生源 无论高考还是研究生考试,倘若觉得只要分数高就行,显然已经不现实。报考哪所院校,这年的竞争比例如何,很多因素都在左右着考生的前途。
而录取模式和顺序,则在无形中发挥着影响力。相比高考,考研多了复试的步骤;光是试卷分数名次靠前,并不能保证学生最后被录取。很多怯场、不擅长面对面交流的同学吃过亏。
而研究生录取涉及的还远不止于此。从某种角度上说,高校招录研究生的“自主权”,要高于高考。除了复试中的选拔,“预调剂”其实也是筛选生源的另一种方式。
考研中的“预调剂”,有点像高考中的提前批次;考生在达到国家线、符合高校具体要求且专业相关的前提下,就可以参加。
一个有趣的规则是,申请“预调剂”并不是走统一的考研系统,而是各个高校的内部系统。所以考生报名的话,不会被填报志愿的高校知晓。
通常2月中旬开始才会陆续公布笔试成绩,而目前已经有部分高校,公示了预调剂计划。例如东北师范、上海大学等。过来人都懂,这主要是为了“捡漏”985名校的生源。
有些高材生可能因为生病、发挥失误等原因,考研时未能答出真正的水平;来年再考又耗费太多时间。于是有些高校伸出橄榄枝,优先接纳比本校更高水平院校的生源。
学霸考砸了,依然是“香饽饽”,对普通考生公平吗 很多单纯的考生,以前还在纳闷:明明自己的初试成绩排名第一,可复试时怎么发现有人分数更高?原来这就是考研界里的“985漏子”。
很现实地讲,虽然人们嘴上说着“英雄不问出处”、“只要肯努力,什么时候都不晚”。但无论是考研还是应聘,我们总能发现,似乎外界对高考结果的认可度更高。
就比如这个“预调剂”计划吧,学霸即使考砸了,在很多院校依然是“香饽饽”。尽管他们的第一志愿并不在此,各高校还是在努力争取留住他们。
这不禁让一些来自普通院校的考生感到有些不公平。按理说,应该采用志愿优先原则。学校每捡到一个“漏子”,就代表有位考生被挤掉。
研究生招生规模本就有限,当下的内卷程度又那么高,可是这类尖子生即使没考好,也能轻松获得入场券。对那些第一志愿的考生,仿佛是种“降维打击”。
不过,也有很多人表示理解和认同高校这种做法。本来就是“物竞天择,择优录取”,事实是人家高材生考砸了,分数也胜过很多人。
就像企业招聘,不会因为哪个人最积极热情就录用谁。有人比你更优秀,对方甚至可能主动放低姿态,求着人家来入职。高校招研究生也是类似的道理。
研究生的角色,跟“员工”有共同特点,这种现象值得反思 站在学校的角度,谁都想要更优秀的生源。招录研究生时,除了考试成绩还存在其他层面的“规则”,使得校方的主观倾向有更高比重。
之所以高校重视这层筛选,是因为研究生的角色跟本科生有较大差别。本科生跟老师是纯粹的“教学”关系,你交学费、老师讲课,通过考试即可获得毕业证。
但研究生和导师,在某些阶段像领导和员工。导师和“弟子”是有任务的,所以除了笔试水平,还要看这名学生的性格和办事能力。
导师自然更愿意招看起来勤快、思维灵活又稍微懂些人情世故的研究生。这样既能提升项目的进展效率,又不容易产生师生矛盾。
但这种现象也令不少同学觉得有待改善。许多任务是由学生完成,导师很少参与。但最后的成果和奖励能否适当分配给学生,却只能看导师个人的品质。
【话题】你认为考研过程公平吗?
最后别忘了到沪学网免费下载课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