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岁妈妈考研上岸:婚姻不幸,也许是一种“福气”
最近看到《高考那一年,我妈妈决定去考研》这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之前已经听说有一位40多岁的妈妈考研上岸了,很是厉害,但因为不够全面,只觉得这妈妈太厉害了,像听过一句正确的废话效果差不多。什么叫正确的废话,举个例子来说,王尔德说:想结婚就去结婚,不结婚就不要结婚,反正到最后你都会后悔。
刚开始知道这个妈妈考研上岸的信息只有这几个,40多岁,本科是211院校,婚姻有些不幸福,考研成功。
看起来各种关键信息都有,这样的故事无法引发我的共鸣,因为凡事皆有因果,只知道一个结果,对读者来说并不会有任何作用。
直到读到开头提的“人物”上的那篇文章,我才算是了解了全部,读了两遍,从这个妈妈身上看到了万千女性的影子。
这个妈妈1974年生,本科在211院校学计算机专业,当时还不流行考研,她想去做深漂也因为家人的反对搁浅了,原因很简单,家里拿不出多余的钱给她去深圳。
毕业后,她被分到一家职业院校,过着一眼就能望到头的生活。后来她结婚了,这个男人人品不错,但他不会爱,也不会维护小家庭的利益,虽然家里不会有大的争吵,但冷暴力这事屡屡发生。
婚姻不幸福加上工作中也会有不太好解决的事情,这个妈妈一直处在憋屈的状态,她想离婚,但想到女儿那么小就要面对破碎的家庭,又觉得可怜。
于是,选择去迎合她的丈夫,如何让对方高兴,如何让对方不生气,怎么打扮才能更吸引对方等等,她学习了很多很多,让这段婚姻勉强维系着和平的状态。
搜图
其实,她的内心一直是拧巴的,2003-2015年期间,她报考过三次研究生,但因为不自信都没去参加考试。2015年,她的女儿去乌鲁木齐读高中,爸爸过去陪读,她自己在小城市生活,下班之后不用再忙忙碌碌了,她决定开始考研。
她自己也说,她考研上岸,不都是实力,有一定的运气成分,因为她是老师,所以一直都跟书本打交道,原来的思维习惯还是有的。
但她一定是有实力的,毕竟本科是211院校,又会差到哪里呢?
更真实的是,她自己说,考研成功并不意味着改变命运,她只是想逃离工作岗位一段时间,让自己休息下。
读研究生之后,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曾经的生活,因为接触到很多不同的人,也带给她认知的重塑,她的内心也经历着很多矛盾,比如现在年轻人认为女性当然可以做自己,而不是一味为家庭付出,女性可以生气,不用非要维护表面的和平。
搜图
后来,她提出了离婚,做完决定之后,她跟女儿商量了这件事,孩子很冷静地接受了。离婚也是她一个人操心,对方要么拖拉,要么资料准备不齐全,但她都习惯了。
离婚之后,她并没有感到快乐,反而得了抑郁症,在医院里,她大哭起来,才开始慢慢接受自己结婚和生病的事实。
离婚之后,她才明白前夫并不是完全不在意她,也会偶尔在她动态下点赞,但很快又会取消,为了不受前夫的干扰,她屏蔽了对方。
搜图
她在文章里说了一句话非常非常让人感动:我现在已经不再想去通过爱别人,或者别人爱我来圆满我自己的人生,我不需要再去做那样的假设和期待了。但是我也不放弃,如果有机会,那我就去感受爱和被爱。
但她强调了一件事,如果再次走入亲密关系,一定不是为了刻意追求爱或陪伴,而是在这段关系里能够做真实的自己。
读到这里我看哭了,这才是真实的世界啊。坊间流传的“你瘦了世界就变了”“你圈层不同了生活就变了”这些不过是一厢情愿,生活是个复杂的网,一个点的改变很难让整个系统改变,但跳出原来那个坑,站在更高或是更远的地方回看曾经的自己,一定会有一些不同的感触和思考方式。
人啊,只有足够痛,才有大彻大悟的契机,当然不是说要刻意追求痛苦。我身边有好几个婚姻不太幸福的人,但好像这种不幸又是一种“福气”,她们有的考了中级会计师,有的考了非全日制研究生,有的出了自己的线上课程。
在群里讨论的时候,有个生活很幸福的群友说:这个妈妈都41岁了,考完研究生也快该退休了,有什么意义。其实人做什么事意义都是自己赋予的,别人的评论始终是根据自己的价值尺度再做的,跟当事人无关。
搜图
这个妈妈的故事,其实给所有女性提了几个醒:
跟谁结婚生活肯定是不一样,父母的婚姻模式会对子女有所影响;
婚姻中想要改变另一个人,真是难于上青天;
真正想做的事,会永远埋在内心的一个角落,不会被遗忘;
做个真实的人,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人才会闪闪发光;
苏轼曾说过,人生如逆旅,你我皆行人。
最后别忘了到沪学网免费下载课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