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如何迈好专业学校选择第一步
研究生的复试刚完,新一轮的考研热潮又趋白热化。有些考生甚至还不知道考什么,就已经被热潮裹挟着往前走了。究竟哪些专业适合自己,社会发展需要什么人才,自己能否成功录取,怎样才能做出考研报考的理性选择呢?记者为此采访了专业人士给予报考指导。专业、学校和导师孰轻孰重?
在具体报考过程中,考生常会面临着如何取舍学校、专业和导师的问题。北京太奇学校副校长王秀丽发现,许多考生缺乏对社会就业形势的估计,在报考上容易盲从热门专业或名校。但是,目前的就业形势变化很快,眼前的“热”专业,并不代表以后的就业形势一定会好。她建议专业的选择要根据自身情况做理性的判断。
北京新东方学校国内考试部主任周雷认为,报考专业主要与考生的个人兴趣和教育背景有关,个人选择的成分大一些,而报考学校的选择则与考取的可能性和学校的特点关系密切,而对于报考导师,在不掌握比较详细信息的前提下,往往很难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来考虑。所以,他建议在选择时,专业选择应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报考学校和报考导师的问题。
专业选择需审时度势
专业的冷热也并非一成不变。北京启航考研培训学校副校长陈刚给考生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要把握社会宏观走势,判断社会各行业需求。其次要了解行业特点,分析需求总量。有些行业伸缩性很大,向其他行业渗透也很厉害,因此很难“饱和”。例如法律专业,随着社会法治化的进程,不仅司法部门,其他各行业对专业法律人才的需求都在逐渐增加。相反,其他一些专业性比较强、分界明显的专业,就总会有饱和的时候,例如会计人才。再次可以参照国外情况。尽管社会制度不同,但各国社会发展的近似阶段对人才的需求也表现出某些相似性。它们今天的热门行业,可能就是国内数年、十数年后的热点。最后了解专业招生单位情况。一些招生单位的所谓热门专业,其实根本就不具备起码的师资、经费和办学经验。如果仅看热门专业就报考,很可能误人子弟。
北京现代教育培训学校导航领航培训中心副校长王文轲认为,判断一个招生单位的质量通常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判断:在该专业领域的地位,导师的名气、学术成就,该学校(单位)在近年来所取得的学术成果等等。启航学校陈副校长特别提醒考生注意,硕士研究生招生单位还包括不太为人所知的专业研究单位。这些专业研究单位不办本科,多数本科应届考生对它们不够了解,不知道它们也收研究生。其实,这类招生单位不仅数量多,招生人数也相当可观。
理性看待自身专业优势
在了解了各个专业后,考生还要深刻地认识自己,不仅了解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等各方面的长处和短处,还要看清自己的客观需要,需注意以下几方面:
兴趣是最大的学习动力。王秀丽认为,如果没有兴趣,很难保证考生有毅力坚持复习,保证复习的效率。尤其是想换专业的考生,又有了一次选择专业的机会,更应当慎重选择专业。
学科知识是基础。学科基础是大学四年学习的积累。在跨专业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通常,理科学生考文科研究生相对容易一些,反过来则几乎不可能。
学习实力是优势。尽管“有志者事竟成”,但实际上在有限的复习时间里去和那么多同样优秀的人竞争,光有志气是远远不够的。陈副校长提醒考生,报考研究生其实是自己和自己竞争,能否成功也要看能否扬长避短。
性格决定命运。陈副校长强调,考生的性格与抱负一定要和专业、职业相吻合,这样才能少走弯路,少受痛苦。要考虑自己的性格是好动还是好静,能不能抗拒外界诱惑专门搞学问,是否很重视物质上的享受还是更看重精神上的愉悦,如果考生的性格是好动,就很难抗拒外界诱惑专门搞学问。海文学校某负责人则认为,如果考生有毅力,也可以找出自己的差距,制定可以实现的学习计划并留出能够承受的学习周期。做好充分的准备,也未尝不能实现。
经济承受能力。由于各学科和专业之间就业率的差距很大,陈副校长建议,如果家庭原因或个人原因(比如你大学期间贷款上学)使得你负担很重,要求你必须尽快取得一份薪水可观的工作,那么你即使疯狂地热爱文学,恐怕也不得不暂时扭曲一下自己的兴趣等等。毕竟人生除了自由发展外,还有许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专业与学校的综合选择
最终报考目标的确定,其实是专业和学校的综合考虑,考生要考虑专业课的授课重点、命题风格、考试范围、阅卷判分与复试淘汰等多种因素,尤其对于跨校跨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一切都将成为巨大的阻碍。
从考生个人的角度考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须与考研实力相符。报考名牌大学意味着竞争更加激烈,残酷。王文轲认为,最好选择既具有挑战性又力所能及的专业和学校。首先,应该根据自己的复习情况,报考分数要求高一点、质量好一点的学校。这样才会使你更加努力地复习,否则只会原地踏步停滞不前。在质量高的学校才能真正学到东西,不至于白白浪费三年的光阴。
其次,考研目的。考生的心态都可以分为两种:一、必须考上好专业好学校的;二、只要能考上就行的。海文学校负责人认为,前者完全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和未来的发展需要,而后者则要更加注意权衡选择,尽量增加成功的概率。
从实际的可能性考虑,陈副校长认为,必须获取招生单位真实有效的信息并对其进行综合对比。
竞争态势。一是看招生单位的录取分数线,是高于还是低于全国统一最低分数线。二是看所要报考的专业院系的录取的平均分和最低分数。第三是看报考人数和招生人数的录取比例,了解竞争的激烈程度。数据应该尽量往前多收集几年,有助于看出某种趋势。
录取情况。各招生单位的招生自主权很大,因此必须详细了解诸如实际录取名额、是否公平公正等等信息。通过对比,确认哪种模式对自身有利。
复习资源。考生应该尽力收集目标单位的复习资源,例如历年考试专业试题,考试命题所依托的教材,考试复习的参考书目,复习的重点范围,命题教师的命题风格等等。并根据自身基础进行分析、比照。这对于考试成败是至关重要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