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2-8-13 00:26:21

名校研究生80%以上来自普通院校

在考研大军中,有很大一部分考生选择“跨校考研”——不论是为了重寻在高考中失落的名校梦,还是为了获得师从学术泰斗的机会,抑或是出于对特定地域或城市的向往,甚至是为了一些不知由何而生的情结。考生们单纯或复杂的择校动因,将“跨校考研”推向考研话题的中心。
   
    而在“跨校考研”当中,“跨考名校”是许多考生最理想的选择。有官方数字公布,“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达128.2万人,考生集中的热点高校、热点专业和热点地区与往年相比,基本变化不大;报考人数最多的10个招生单位仍是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其中,北京大学报名人数最多,约为2万人。”由此可见,跨校考研,尤其是跨考名校的竞争异常激烈。如何让自己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是一场充满了智慧的力决。
   
    理想看似遥远,却总是从现实起步。就让我们对“跨校考研”的探索,从这次调查开始——
   
    跨校考研调查
   
    从2023年7月到2023年10月,《求学·考研》分布在全国各大高校的记者围绕“跨校考研”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调查采取分层抽样的方式,从“985”院校、非“985”的“211”院校、其他本科院校三类院校中选取了24所展开调查,他们分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北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泰山医学院、中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贵州大学、云南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安庆师范学院、阜阳师范学院、信阳师范学院。记者们深入各院校不同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班级,调查研究生的生源状况,了解本科生的考研意向。本次调查试图通过若干个散点的透视,管窥目前“跨校考研”的全豹,以期为广大学子提供一份最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部分高校研究生班级生源状况
   
    * 在“985”院校就读的研究生班级中,约74.2%的考生来自非“985”院校的其他院校。
   
    * 在“211”重点院校的研究生院就读的普通院校毕业生比率达30%以上。
   
    本次调查共采集了479个研究生样本,其中在“985”院校在读的研究生有194人,在非“985”工程的“211”重点院校就读的有188人,其他院校就读的有97人;通过对这些研究生所在班级的调查,我们整理出如下信息。
   
    * 地方重点大学有考研意向的人数比例为33.1%,地方普通院校为40.9%。
   
    * 在接受调查的省级重点院校考研学生中,98%选择了报考“211”重点高校。
   
    * 在接受调查的地方普通院校考研学生中,75%左右倾向于报考“211”重点院校。
   
    接受调查的还有574名来自中西部的省市级地方院校的大学三年级学生。其中,就读于地方重点大学的332人中有31.3%(即104人)已明确考研意向,就读于地方普通院校的242人中有40.9%(即99人)已明确考研意向。
   
    我们针对这部分已有考研意向的学生进行调查,并对他们的意向类型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出如下四个发现:
   
    1.读研的主力军——普通院校本科生
   
    我们调查的479个样本中,有47.2%本科毕业于非“985”的“211”院校,31.5%来自“211”以外的其他本科院校,两者相加接近80%。由此可见,目前在我国各类研究生院中,名牌院校的毕业生所占的份额不太大,非“985”的普通院校的毕业生才是读研学生的主要来源。据了解,这些学生中的大多数都曾为了跨入更好的高校而努力。
   
    2.考研是高校生源的第二次洗牌
   
    据悉,清华大学本校学生读研率近年来一直在30%以下,该校70%以上的研究生来自社会和其他高校以及科研院所,清华大学研招办主任郭老师认为,这是为了保证“研究生生源的多样化”。在采访中,很多院校研招办的老师们对“跨校考研”都非常支持,“生源多元化”已成为众多高校研究生院的一致追求。与此同时,广大考生高涨的跨校考研热情,正将考研变为高校生源的第二次大洗牌。
   
    3.跨校考研无须担心“外校歧视”
   
    很多考生一直都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很多名校更喜欢录取名校的本科毕业生,来自二三类本科院校的学生在跨考名校时会受到歧视。有些考生甚至因此而惴惴不安,缺乏自信。那么,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呢?
   
    实际上,名校导师都倾向于招收有研究能力的学生,而本校的学生不一定完全符合他们的选拔标准。中科院研究生院招生办主任高老师认为:“在中科院的研究生当中,全国各类高校的毕业生都有,正是他们形成了中科院‘五彩斑斓’的学术景象,促进学术交流,避免了学术的近亲繁殖。”外交学院研究生部韩老师举例说:“外交学院每年招收200名左右的研究生,其中有80%是跨校生。优秀的跨校生带来了他们母校的学术特长,和导师形成了互相促进的良好关系。”南开大学文学院传播学系系主任赵航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招生办主任陈鹤老师也表示,能力才是考查学生的唯一标准,英雄不问出处,学校不会歧视其他院校的考生,也反对其他院校有这样的做法。
   
    此外,报考本校的学生在考专业课时是否更容易考取高分呢?笔者的经历也可以反驳这一观点:笔者本科所在院校的专业在全国同类专业中排名前列,但在17位报考本校本专业的同学中,只有3人上线,其中还有1人在复试中被刷下。
   
    4.考研热度存在地区性差异
   
    通过对调研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可知,西南、华南地区院校的学生的考研热度没有华中、华东地区院校的学生高。以西南财经大学2023级工商管理专业为例,该班58人,仅有18人打算报考研究生,其中保送生3人;贵州大学2023级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专业有78人,也只有11人选择读研,其中保送生高达9人,也就是全班只有2位同学选择了考研。同时记者也了解到,在安庆师范学院的某班,目前2/3以上的学生都有考研计划;而山东的很多高校如曲阜师范大学、鲁东大学等更是国内闻名的考研重镇,这些高校将考研看作学校教学质量的体现之一,并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备考环境和各种支持。据了解,这种考研热度的不平衡状况,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就业压力差别和文化差异等因素有关。
   
    从上述调查分析中,大家既能获得跨校考研的动力,也能感受到跨校考研、尤其是跨名校考研的巨大压力。那么,考生们又该如何备考呢?为此,记者采访了一些考研名师和一些有过成功跨考经历的研究生,总结出了跨校考研的3道必答题。如果你能够完满地解答这3道题,那么,理想的研究生院也就离你不远了。
   
    如何择校?——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择校是跨考族首先面临的问题。不同的答案将决定不同的努力方向,而错误的方向只会使你在歧途上越行越远,造成时间与精力的无谓消耗,直接影响到考研的最终结果。
   
    那么,究竟该如何择校呢?成功经验显示,考生在确定所跨考的学校和专业时,需要综合考虑几个因素,如自己的兴趣、志向、所选取的院校和专业的难度系数和未来发展等。其中,从阜阳师范学院成功跨考到北京师范大学的小汤的择校经验非常有趣。在最终确定报考院校的时候,他搜集了四五所院校的考研试题,并对各校试题的难易度与出题风格进行分析对比,最终选择了题目做起来觉得最顺手的北师大,并一举成功。“如果我选择了其他的学校,大概不会有这么好的成绩;每个学校的考试侧重点和出题风格都不一样,我选择了最能显示出自己长处的考题,这一点非常重要。”
   
    考研咨询专家刘老师特别指出,在作择校决定的时候,不妨借用市场营销的SWOT分析系统来对自己进行一个全面的分析。在这里,S表示Strength(优势)、W表示Weakness(劣势)、O表示Opportunity(机遇)、T表示Threat(威胁)。在选择跨考的院校前,考生不妨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我跨考的优势在哪里?劣势又在哪里?我是不是真的适合这个专业?”“我面临的机遇是什么?(比如,某名校某老师进行的研究课题需要像我这样背景的学生吗?)”“我面临的威胁或挑战又有哪些?(比如,我想考的专业太热门,自己又来自地方院校,可能没什么竞争力等等)”如果你能够对这些问题给出明确答案,相信你已经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选择学校和专业的时候,考生们一定要认清自己的实力和条件,对自己有比较客观的评价,同时对考研的整体形势有比较全面的把握,切忌盲目与投机,那样只会让自己走错方向,白费功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名校研究生80%以上来自普通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