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专业选择"武器":专家为考研保驾护航
目标院校专业的定位很大程度上决定考试的最终胜败。据不完全统计,在落榜的同学中有72.3%的人是因为当初的院校专业定位过高,或者不合考生实际,从而导致失败的。此外,在每年被录取的硕士研究生中,有近27.8%的学生本可以上更高层次的院校,因报考目标不合理,最终导致人才的极大浪费。当代大学生考研缺乏科学准确的目标是一个普遍现象。去年年初,北京市一家权威咨询机构曾对首都30万准备参加考研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考生竟然在选择哪所院校和专业作为自己考研目标时含糊不清,不清楚究竟哪所院校的哪个专业适合自己。至于最终填报什么,要么是凭借自己的心中感觉,要么是遵从家里的指令,更有相当一部人干脆是“临阵抱佛脚”,到报名系统快要关闭的时候索性根据自己当时的“灵感”,胡乱填报一个招考单位。
都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那么不好的开始,自然也就是失败的伏笔。实际上,考研的目标院校专业选择,不仅仅是一个“开始”那么简单。正如文章开头所述,目标绝对影响成败。我们不妨为考生客观分析一下:首先在心理上,如果一个人设定的目标不合理(不合理的目标通常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过高的不切实际的目标,另一类是过低的无价值的目标),那么这种不匹配的选择,会给考生心理造成极大影响。无论是由于目标过高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还是过低所带来的厌倦和轻敌,都会使备考期间的行为模式发生很大偏离和扭曲,从而损耗了考生的心理能量,无法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漫长的复习阶段;其次在具体复习上,考研是一个主动适应性考试,考生的所作所为都是在积极地迎合目标的过程。但是,个人的能力显然是有限的,即使被激发出学习潜力,也要符合学习发展规律,不可能不顾及自身的实力,一蹴而就地达到目标。有些过高的目标就是意味了考生累死也实现不了,而过低的目标实质上就是浪费青春。
经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看似简单的院校专业选择,其实还是高深复杂的。这也就难怪那么多的考生意识不到它的重要性和深刻性,仅仅以轻率的态度来面对。其实,这也不能都怪罪我们的考生。客观地说,除去极少数有先见之明的人,多数人不去重视这个问题,还有客观的因素在里面。因为院校专业选择,不是谁想重视就能轻松搞好的。这里面要求我们掌握大量的院校专业信息,而这类信息往往是海量的。还要求我们具有一套完整的测评系统,帮助考生准确地认识自己的性格特质和成绩潜力,而这种系统显然不是靠个人目测来奇效的。同时,目标的确定也不是一个静态过程,光有目标没有行动也是注定失败的。所以还要求我们有全程的自我监督和目标及时修正,想想看,这又是哪个考生能够轻松实现的?
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在明白了院校专业选择的重要性之后,却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考后流泪呢?答案显然不是。在考研辅导领域,现在已经有了一套专为考生选择目标院校和专业的“尖端武器”——“专家会诊模式”。这套尖端武器正是在洞察考研领域的相关工具缺失和大量考生的行为模式之后,应运而生的。这套武器究竟是葫芦里装着什么药呢?通过细细解读,我们找到了答案。所谓“专家会诊”,就是要类似医院诊断病人的模式,集中各科室突出优势,综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对付某项重大的疾病。在考研会诊专家上,主要由心理测评师、院校专业分析人员、公共课评价小组以及后期跟踪服务老师组成。具体的服务流程就是,现有心理测评师的心理测量,准确定位学员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质,为考生将来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专业,以及进一步规划自己的人生提供参考;在心理测评之后,进入公共课评估环节。
之所以非常重视这个环节,是符合考试规律的。现代考研考试,成败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公共课发挥好坏的基础上的,所以考生有什么样的公共课学习实力,基本上限制了它的选择余地。也就是说,要想目标专业院校定的准,必须公共课实力测得准。在这个环节上,由政英数等相关权威老师组成测试小组,对学生进行细致测验,会极大帮助考生认清自己。有了前两个环节的铺垫之后,进入院校专业分析师的工作领域。具体手段就是借助先进的海量数据库,及时帮助考生锁定最匹配目标,从而将考研的目标院校和专业一网打尽。最后,根据现代管理学理论,任何的有效管理都应该是动态的全程管理,动态全程管理要求对待考生的院校专业选择要耐心地助其最终走出考场,如果中途考生的复习出现重大变故,必须要及时地跟进目标修正,从而实现对考生护航的万无一失。
由此可见,院校专业选择重要,但不是所有考生都明白;院校专业选择难,但不是所有人都做不好;院校专业选择是一门学问,但也只有最终笑傲考场的人才能真正体会。事实上,最后的成功往往并不总属于最刻苦的人,而是那些沿着正确的道路刻苦的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