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名校情结”是聪明还是傻?
作者简介:刘素莉,射手座,科技哲学研究生。儿时倾情于广袤的宇宙,长大泛情于遥远的地方和久远的过去。在n(n≥3)所大学学习工作过,在2n个城市生活过。目前最大财富是满腔热血、满怀激情、满肚子过来人语和满脑子异想天开,还有满载而归的朋友。未来最大愿望是去非洲生活n年。前段时间在水木上看到一个帖子,是一个过来人写给在海外留学(微博)的清华(微博)女生,她语重心长地劝告这些心高气傲的女精英们在择偶时眼光开阔些,不要只盯着海外的清华男生群体,在非清华男生中也有很多优秀的男人,要是眼光过窄、标准过高,很容易错失许多好机会,留下终生遗憾。这个帖子确实是名校情结的一个绝佳诠释,不仅名校外的人拼命想沾上名校的光,就是名校中人也极力希望保持自身的优势,甚至把这种优势带给下一代……
名校生尚且如此向往名校,非名校出身的学生对名校就更是顶礼膜拜了。黑龙江某大学的一位女生在大学毕业之际,做了一个让家长(微博)和老师瞠目结舌的决定,她在拿到本校保研资格后,断然回绝,毅然来到北京考研(微博)。她分析道:“你在一个没有名气的大学就算读到博士后能怎样啊?出来找工作人家连看都不看,要念就得念名校。”她相信,如果在北大念完研究生,她的人生就会完全不一样。于是,在学校还没有发毕业证的时候她就来到了北京,准备报考北大英语系的研究生。名校情结是种潜意识,潜在地为自己的出身自卑,为若隐若现的歧视担心,为未来的人生忧心,于是为考上名校而拼命。但放远放大来看,所谓的情结恐怕就是一种刻舟求剑的心态,相信眼前的一切都不会变,名校之名不会变,自身素质也不会变,所以要用名校之光来罩住自己的未来,才能保一方平安。
可是,世上真有不变的东西吗?我们一直把欧洲视为富足的典范,但最近那边传来的砸锅卖铁的声音却着实震撼了我们的视听,甚至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世界观。20世纪80年代拉美地区曾是债务危机的重灾区,当时有人认为,债务危机只会发生在低收入国家。但去年,冰岛这个曾经被评为世界上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却因为沉重的债务负担而几乎一夜之间国家破产,甚至出现了全民赖账的行为,以至于被其他欧洲国家全民公决来逼迫它们还债。这种在过去被认为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今年却又再度上演。
那片曾经孕育了灿烂辉煌而影响深远的古希腊文明的土地,我们一直以为安居着一个美丽富足的民族,随着世界金融危机一阵狂风吹来,吹落了南欧国家迷人的面纱,居然惊现出“笨猪四国”(此称谓缘于由葡萄牙Portugal、意大利Italy、希腊Greece、西班牙Spain四个深陷债务泥潭的南欧国家的开头字母组成“pigs”这个单词)的面孔,而希腊更是首当其冲的差等生代表。一夜之间,阳光、海浪、沙滩这些美丽的字眼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生性懒惰、办事低效、贪婪腐化、城市脏乱差等标签,这天壤之别的反差让世人一下子无所适从。谁能想到地中海那终年灿烂的阳光、温暖的海风熏陶的竟是一个个躺在高筑债务上睡懒觉的国家!然而,世事就是如此的无常。
既然世事在变,人当然也会变。名校老师可能确实会有出身歧视,换个角度看,这不过是他们在没有更好的办法去衡量人才水平时坚持的一条无奈标准,如果他们面对的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可笑的出身门槛在惜才之人面前自然就会烟消云散。北大、清华是国内最顶尖的高校,但是它们也没有全部留用自己培养的最优秀的人才,因为在近亲繁殖的魔咒下,它们不敢拿学校的前途来开玩笑。如果我们查看一下这两所名校里的老师出身,会发现许多老师都是其他学校培养的人才,有一部分还是普通院校的毕业生。被北大以莫大的礼遇恭请回国就职而轰动一时的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本科就毕业于名不见经传的江西医学院。当他们拥有足够的实力来证明自己是真正的人才时,聪明如名校,是不会再固守子虚乌有的情结来拒绝这些天之骄子的。为什么一定要靠名校来证明自己?为什么不能以自己的水平来证明学校的价值呢?如果那些普通院校出身的名校老师当年因为自己就读的学校实力和名气而否定了自身的价值,他们就不会有信心努力做出高于同行的成绩,最终踏进名校,成为名校的主人。
精英女生非清华男生不嫁,其实就是拿名校情结绑架一生的幸福,这种想法到底是聪明还是傻,见仁见智。如果还被什么自寻烦恼的情结羁绊住勇往直前的去路,不妨先想想:你相信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