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故事:书看得多了便有了速度
作为主持人队队长、经常在大型晚会上担当主持人的她,作为学生会副主席、经常策划学生活动的她,作为小说作者、经常在网络上被点击的她,有着让人过目不忘的美。她的美不仅来自于外表,还来自于她的内涵。谁也没有想到,用了半年时间备考北京师范大学的她,竟在最后几个月里突然转向考首都师范大学,但最终仍以第二名422分的成绩考入首师大文学院。这个“喜欢在时间的华裳上裁剪下最闪亮的锦缎,亲手编织进自己的文字里”的女孩,就是邸畅。她愿意用“读书三宝”,换一次研考“气吞万里如虎”。
厚积,提速之基础
初次见邸畅,确实可以用两个字形容:惊艳。但她的惊艳不是浓妆艳抹,而是超凡脱俗的雅致。如果说学中文的人都会散发出一种特别的气质,那么她的气质,一定是沉淀了很久的。我不禁问到:“看过很多书吧?”“从一岁半识字的时候就开始看了。”邸畅莞尔一笑。“看了这么多书,能记得住吗?”“恰恰相反,书看得多了,你就能‘炼’出自己的本领了。”
邸畅“炼”出的本领就是看书速度非常快。所谓速度快,并不是浮光掠影、只求速度不求质量。同样的时间里,她不仅能比别人多看几倍的内容,而且效率等同甚至超过他人。我向她寻求“武功秘笈”,她微微一笑:“其实没有什么捷径。当你读得书多了,对文字、知识的领悟能力就提高了,速度自然也就快了。提速之后,你就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读更多的书。如此循环,厚积而薄发。”
这个道理用在研考上也是一样的。从小对文学的兴趣让她积累了很多知识,以至于研考复习涉及的很多作家、作品她都已了如指掌。这不仅为她提高了复习速度;而且凭借自己多年的理解,她对题目的剖析也就更加深刻。邸畅之前一直看北师大的专业课书目,当决定换考首师大后,她不仅没有落下,反而比一开始就准备考首师大的同学提前看完了书。专业课的书目虽然不一样,但知识是相通的。看过北师大的复习书目,为准备首师大的专业课打好了基础。融会贯通之后,面对同样的知识点,邸畅有了更多的突破角度,这为拓宽答题思路奠定了良好基础。
对于让大部分考生头疼的英语也是一样。邸畅用60分钟就把考试时间为180分钟的英语做完了,这和她平时的阅读是密切相关的。她喜欢看英文小说,并在此前先看一遍中文译作,这样在阅读时就不会畏惧且速度也会提高。当提速成为一种习惯,在阅读一篇陌生的文章时,她便也保持着原有的惯性和语感。时间久了,准确率也就和速度成正比了。
专注,提速之必备
邸畅也经历过许多心理上的坎坷。在北方工业大学上本科期间,她的成绩虽然是专业第一名,但由于是在一所偏理工科的学校,加上自己要参加的课外活动较多,邸畅对自己报考的学校不得不慎重考虑。老师对这个优秀的学生抱有很大希望,经常找她谈话,这让邸畅的心里有很大波动。到9月份报名时,邸畅才决定换学校,这使得她在同校竞争的起跑线上落了一步;身边求职的同学陆续找到不错的工作,考研的同学也每天早出晚归上自习,邸畅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然而,一旦邸畅开始看书,状态就不一样了。无论多么烦躁,她都可以做到排除一切杂念、心无旁骛,一心一意只做这一件事。邸畅说,专注不仅是一种态度,也是信念。当心里想着一定要把这些书看完时,即使时间有限,她也能一直保持着专注的态度、怀着专注的信念,鞭策自己提高速度,在效率上创造奇迹。这就是为什么她虽比别人起步晚,但却提前达到了终点。
当然,即使专注能提高效率,研考生也要规划好时间。邸畅的计划不会具体到每一天,而是以月、周为单位规划复习内容。因为作为学生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她不知道哪天会有活动需要参加。所以以天为单位制订计划明显不切合实际。她只遵循一个定律:一周的计划总量不变。这为学习和活动规划了可协调的时间。
策略,提速之关键
希望在短时间内突破,仅靠快速是不行的,还需要讲策略。邸畅经常会上首师大的网站查找导师的研究方向,这样后期的复习就会有所侧重。她也会经常去学校图书馆翻阅期刊杂志,多留意学术热点和社会热点。邸畅虽然自己没有做笔记,但她有一个习惯,就是和同考首师大的舍友讨论。通过两个人的互相交流,对知识点查漏补缺。两个人在复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各有不同,她们就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没有人看书是过目不忘的,这就需要看完后再巩固。邸畅会定期列一个大的框架把知识点串起来过一遍,再就是抓住睡觉前、坐车、甚至是主持时在台下的休息时间回忆细碎的小知识。邸畅说,从小到大,无论剩余的时间有多少,在考试前,她一定会把所有的书和资料看完。她从来不会抱着“撞大运”的侥幸心理。时间紧迫,就提高速度、改变策略,只有做到胸有成竹,她才会走进考场。
当师弟师妹问她在短时间内研考成功的“绝招”时,她总会拿起书本,告诉他们要多看书,即使在短期内不一定能提高速度,但总会从中总结出属于自己的技巧。久而久之,消化、领悟了看书的这“三大法宝”,必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看书的速度。(实习记者:刘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