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2-8-13 06:02:09

从研究生扩招看大学 的“规模化”办学思维

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中心刚刚完成的“中国研究生教育与学科专业评价”课题显示,目前我国有30多所高校每年研究生的招生计划和在校生规模都在不断扩大,部分已超过本科生。调查显示,2023年至2023年,硕士生的就业率连续三年低于本科生,可研究生招生规模还是在持续扩大。
   
    研究生规模超过本科生,这是不少大学在提出“创建研究型大学”时就提出的目标,而近年来,一些高校也以此来证明本校已建成研究型大学。这种完全按照数据指标办学的方式,让我国大学陷入“规模化”办学思维,难以自拔。
   
    从世界一流大学看,研究生规模基本上都超过本科生。比如哈佛大学,本科学生6000多名,全校学生达18000人;麻省理工学院,本科生4000多人,全校在校生万余人。国内很多高校领导由此认为,要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就要大幅提高研究生的规模。
   
    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生规模以及本研比,是通过长期办学逐渐形成的,而我国的研究生规模和本研比则是迎合功利办学目标与需求,刻意打造出来的。具体表现在三方面。其一,扩招研究生,并没有考虑办学条件,不少学校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结果是师资严重缺乏,有的导师同时要带上百名研究生,导师制形同虚设。而在国外大学,一名导师同时带六七名学生已属不易。
   
    其二,把研究生作为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蓄水池”。面对大学生就业难,加之社会对高学历的需求,很多用人单位招聘、晋升人才,提出越来越高的学历要求——扩大研究生规模,显然不愁生源。
   
    其三,大学的招生、学科设置、专业设置,主要取决于主管部门的意见和学校领导的考虑,教授很少有发言权。近年来,不少大学教授对同时带几十名学生颇有抱怨,但不按学校规定接受,就面临饭碗的问题。
   
    总之,在行政领导眼里,扩大研究生规模,可“一石三鸟”:一、让学校的办学数据好看,本研比向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靠拢;二、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延缓学生就业;三、满足社会的高学历需求。这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主流思维。
   
    这种办学思维,结果可以预料,大学的规模急剧膨胀,可办学质量却有所下降,而且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事实上的教育浪费和人才浪费。舆论也呼吁大学要转变这种思维,但我国办学者似乎不考虑这些,原因是学校根本不愁生源。一方面,社会存在旺盛的学历需求;另一方面,研究生招收和本科招生一样,实行计划方式,考生在报考过程中,只能获得一张录取通知书,没有多大选择权。
   
    这也是我国大学与国外大学的根本不同。国外大学的研究生招生和本科一样,实行自由申请入学,学生和学校双向选择,在这种机制下,如果一所学校没有特色、质量不高,考生就不可能选择。另外,国外大学的学位,是大学自主授予,没有国家承认一说,社会不会把研究生学历,就称为高学历。而人才是否得到认可,不是看文凭而是看能力。在这样的招生和学位授予制度下,大学面临严重竞争,时刻感受到压力的存在。学校的招生规模,不是校领导想达到就能达到的,不但要考虑受教育者的选择,还要考虑维持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声誉。对比世界一流大学,大家可以发现,其总体办学规模,都要远远小于我国内地的名校。而为了维护学校声誉,防止校领导的“冒进”,大学还建立起防止行政权干预教育权和学术权的机制,像招生、学位授予等事务,都由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进行管理,在这种决策机制下,就是校领导想扩大规模,但如果教授委员会不同意,也就不可能得以执行。
   
    由此可见,在高等教育市场竞争、受教育者充分选择、学校自主授予学位的办学环境中,学校的“规模化”办学思维,是很难有市场的。只有建立起高等教育的市场竞争机制,赋予受教育者选择教育、学校的权利,打破国家承认学历体系,同时在大学内部建立教育和学术管理机制,我国的高等教育才能摆脱随心所欲、想扩大规模就扩大规模的局面。面对受教育者的多种选择,大学必须改变原有办学思维,重视教育质量、学校内涵,而不会再一味追求规模了。
   
    熊丙奇(上海 学者)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研究生扩招看大学 的“规模化”办学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