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压力大如何疏导 海南大学心理专家为学子把脉
2月18日,备受关注的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案宣判,被告人林森浩为泄愤采用投放毒物的方法故意杀人,致被害人黄洋死亡,依法判处死刑。具有高学历的研究生为什么会对生命如此的淡漠?这是否意味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出现了短板?昨天,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海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生辅导员齐有伟老师。研究生心理健康易被忽视
“研究生经过四年的本科教育,相对成熟,生活阅历也更加丰富。通常会被认为有较强的自控和调适能力,能够调整好自己心态。所以,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容易被忽视。”齐有伟老师表示,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但大部分导师将主要精力放在研究生学习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上。同时,由于导师本身具有较大的科研压力,从而造成对研究生心理健康关心和重视不够,忽视对研究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培养。
研究生教育属于高层次人才培养,“精英教育”的社会意识依然深入人心,因此无论外界还是自身都对研究生抱有一定的期望,这常常会导致研究生的自我定位不准,期望值过高,因此“压力山大”。据齐有伟老师介绍,社会、家庭及个人对研究生的期望值过高本身就是一种忽视其心理健康的表现,而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期望值高的人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低,因而导致的心理压力常常较大,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也会进一步增加。
心理健康教育要防患于未然
“复旦研究生投毒案虽然只是极端个案,但也为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敲响了警钟。”齐有伟老师举例说,具有高学历的研究生杀人或自杀的情况常见报端。就在今年1月4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一位研三女生就从宿舍10楼坠亡;2月12日,南京一所大学的一名在校女研究生也在秦淮区一居民楼坠楼。
“一个又一个的不幸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目前国内高校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足,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师资力量有限,心理健康教育在研究生范围内没有得到广泛开展,存在一定的隐患。”齐有伟老师说,虽然在任何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都无法消除极端的个案,但相关研究生管理部门有必要防患于未然,采取有效办法尽量减少极端案件的发生。“具有高学历的研究生为什么会频频出现杀人或自杀的情况?在他们的眼中,生命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是每一个高校教育者都应该认真反思的。”
辅导员要发挥好桥梁作用
在目前国内的研究生培养体制中,如何解决研究生的心理问题?齐有伟老师认为,可以构建“导师-辅导员-研究生”心理健康互动网络,发挥好辅导员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桥梁作用。“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责任人,参与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时,在解决研究生学习、科研、生活等具体问题和压力时,辅导员也要发挥好桥梁作用,建立起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有效联系。在与研究生朝夕相处的学习、生活中,形成和谐温馨的氛围,尽可能减少造成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外在因素。”
同时,齐有伟老师也表示,研究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还依赖于学校整个教育环境的优化组合。因此,高校研究生管理部门也要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及其现实意义,介绍各种心理调节的方法,以唤起研究生对优化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自觉要求,引导其主动开展自主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记者:张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