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跨”过来人:420分 我未踌躇
2023年2月28号,那是一个早春的午后,没吃午饭的我绕过食堂径直回到住处,心情平静地打开电脑。之所以对那个时刻记忆犹新,是因为我至今仍在思考——当时的我为何会如此镇定地去面对那命运的审判?当我点击“查询”链接之前,我告诉自己:命运是公平的,这不是唯心的迷信,而是辨证的科学,无论结果是什么,我都将继续前进。链接的速度很快,屏幕上清楚地显示:总成绩420分。我没有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没有兴奋地手舞足蹈,当时准确的心情是:欣慰。
为什么我会选择考研?为什么我会走上跨校、跨专业、跨地域这样一条最崎岖的考研道路?为什么这条道路上的重重劫难不曾阻挡我前进的步伐?而如今当我再次打点行囊,准备踏上新的征程时又问自己:我在考研路上最终得到了什么,是书包里的一纸录取通知书还是别的东西?考研这段征程已经告一段落,这些问题也已经超越考题成为我必须解答的人生课题。
从上大学起我就决定要考研,原因很简单:对自己本科就读的学校和专业不满意,所以决心通过考研“改换门庭”。换句话说,我想要再找个机会证明自己。我最恐惧的是没有希望的生活,最痛苦的感受是空虚的折磨,当前方有一盏希望之灯在闪烁时,当心中有一团奋斗之火在燃烧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遵从它的指引。大三的时候我正式投入到考研备考中,可以说在整个考研过程中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面临多大的风险我都不曾放弃。一名政治老师写在讲义上的拿破仑的名言始终激励着我:“我成功是因为我志在成功,未尝踌躇。”
接下来面临着两个重要问题的抉择,学校与专业。首先考虑的是专业,我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跨专业考经济学,因为两点原因:一是因为实在不喜欢自己原来枯燥的工科专业;二是出于我的一种朴素唯物史观,我认为只有了解了经济才能看清历史、看清时代,真正了解这个社会。
其实做出跨专业的选择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跨专业必然会提高难度,提高风险。当时有很多老师和同学不理解,在慎重思考后,我力排众议,坚持了自己的决定。这主要基于四点原因:第一,我认为只有选择了自己认同的专业,认同的目标,才会在复习过程中充满动力和毅力,我认为这是跨专业的必要性;第二,我设法接触到了很多跨专业成功的学长,而且很多学校包括名校确实录取了很多跨专业的考生,事实证明跨专业并非死路一条;第三,很多学长告诉我考研专业课的考题都不是很难,都是基于教材的基本知识,吃透了教材即使是考名校也没问题;第四,我与目标专业的同学交流后发现,其实那些本专业的考生的专业基础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好,他们也要进行扎实的基础复习。后三点是跨专业的可行性。有了必要性,有了充足的可行性,就该果断抉择,从容应对。如果拖拖拉拉,瞻前顾后,必会贻误战机。
接下来必须要考虑的是选择什么样的学校。在这个问题上我和很多同学一样有着很深的名校情结,我就一心向往人民大学。考研之初,可以说是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在学长们成功事迹的鼓励下,决定报考人民大学。
其实回想当初的决定比较匆忙,我并没有进行太多理性的思考就开始了人大专业课的复习。随着复习过程的深入,并与其他同学的比较,我发现报考名校的决定是完全正确的。只有报考自己心仪的学校才会将自己的能量全部发挥出来,才能把考研的锻炼价值最大化。有很多同学在一番纠结之后选择了难度较低的学校,这样他往往会以此为借口而放松自己的复习,使考研的锻炼价值大为缩水。而且考名校并不是一条不归路,我观察前一年的调剂信息发现,只要我们的成绩通过国家线,有很多普通的重点高校是有很多调剂名额的。
我的人大之梦坚持了半年多,到了下半年以后我有些动摇了,原因很复杂。既包括考研复习形势的日趋紧张,也包括在复习过程中我思想上的一些变化。因为我的基础并不是很好,考研前又虚度了太多时光,高中的英语基础已经消耗殆尽,专业课我也完全是从零开始,而且复习的进程并不十分顺利,数学的学习我走了很大的弯路,专业课的很多章节也是久攻不下。可以说考研形势异常严峻,按此发展下去,考取人大的机会很渺茫。
更深刻的变化则源于我的人生观。这种转变一方面来自于我刻苦复习所带来的日益坚强的意志品质,另一方面源自考研备考过程中,对于学术研究的理解日益深刻。考研复习之前的我迷茫软弱,因此渴望得到优越环境的帮助,因此我选择名校;可是随着自身的成长,我的内心越来越强大,意志越来越坚定,逐渐看清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因此客观环境对我的影响力相对下降。对于成长后的我来说,名校与普通重点高校之间已不是质的差别了。
因此我在复习形势逐渐严峻和主观觉悟日益提高的共同作用之下,做出决定:放弃人大,改考一所普通重点高校。经过一番比较,我最终选择了暨南大学(微博)——位于广州的一所“211”学校。从报考的难易程度来看,这所学校的性价比较高:专业排名靠前,且该校专业课考试从内容到风格和人大都非常相似,而难度较低,也就是说我如果报考这所学校,我之前的所有复习成果依然有效。再者,该校的招生政策非常透明,透明到令我感动:每个专业都明示招生人数,推免人数;专业课考试的参考书,大纲,历年试题在网站上一目了然;拟录取名单,复试分数线也是处在众目睽睽之下……可以说我是一见钟情地选定这所学校。
做出了最终决定,就不再迷茫。从那时开始,到网上报名,现场确认,再到后来的冲刺复习,我都没有动摇过。理性思考所做出的决定,不需怀疑,更不会后悔。
可以说,我的学校与专业的选择过程是异常曲折的,回过头来想想有很多感悟。对于专业选择,我们应该本着这样的精神:坚定信念,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而对于学校的选择我们应该坚持的精神是:做人一定要拿得起放得下,拿得起的是自己那份真正的理想与责任,放得下的是那份无谓的贪婪与虚荣。
宏伟的理想总要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去。考研终究是日复一日的琐碎学习。回想当时的点点滴滴,很多事情记忆犹新,有些困难让我们无法前进,有些困难让我们身心俱疲。然而有一句话始终鼓励着我:方法总比问题多。
总体上看,我总结的考研复习的第一个方法是做好复习规划,这个规划包括宏观规划和微观规划。宏观规划是指从考研复习之初就规划好每个复习周期应该达到什么样的复习效果,或者说某种复习效果必须在哪个时期内完成。我在复习之初就制定详细计划:在七月份之前,打好基础,基本了解所有科目的知识点;暑期重在理解知识点和见识题型;秋季则开始做真题,在做真题的过程中复习知识点。到了最后两个月应该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多做题,提高准确率。
除了宏观规划还有微观规划。微观规划是指做好每周每天的复习计划与具体任务,这种细致的复习规划可以解决更多的问题。首先,它可以大幅度提高时间利用率。有很多同学一个下午,一个晚上坐在图书馆里,乱忙一通,结果时间一过,发现一事无成。其次,这种细致的规划对于自己来说也是一种鞭策,它时刻提醒着你此时此刻应该做什么。在决定轻易蹉跎某段时光之前,先看看今天自己的复习计划,这时你就会明白自己这种懒惰行为意味着你将会失去什么。最后,我在复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一天总是不在状态,无论如何也学不进去,如果我决定那天休息,一方面我会因为荒废了时间有一种负罪感;另一方面我还会担心一天的堕落会导致连锁反应,影响将来的学习。后来我逐渐摸索出一种方法,那就是在复习计划中合理细化出某一天或某半天的休息时间。这种做法起到的效果是神奇的,当你明确意识到再过两天或再过一天就有合法的休息日时,你绝不会在这一天产生某种偷懒的念头或厌倦的情绪,反而会更加努力地学习。这样,不仅休息的时候不会有负罪感,之前复习任务的顺利完成反而会增加自己的成就感,从而使休息日的心情更加愉悦。
考研的第二个整体复习方法就是依靠团队,集体制胜。我在考研的过程中经过自己的寻找和别人的介绍,与同学们组成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小团体。我们这个小团体经常开展良性竞争,经常互相考,互相设“陷阱”,比较真题的成绩。我们还经常互相讲题,讲课。我线性代数比较好,我就给另外一个同学讲,而他则给我讲微观经济学。这种互利性是巨大的,听同学讲课可以提高自己的短板,给别人讲课可以使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更加熟练。通过这种实践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任何伟大的力量一定来源于集体。
这种集体学习的方法我认为有两大优点:第一,通过互相交流提高学习效率,这点显而易见。第二,在一个集体中和其他成员共同奋斗可以保持个人情绪的健康向上。我在复习之初,因为班级考研的同学很少,所以我一直是自己一个人进行,这样每天行为孤僻会导致情绪低落,学习效率下降,厌学情绪也很容易产生。因此必须集体奋斗,这种超越个体的集体力量,这种超越个人的集体主义精神是每个成功的社会人所必备的思想素养。
我在复习的道路上犯过很多错误,最典型的错误是急躁冒进,不重视基础。具体表现以高等数学的复习为例:我并没有踏踏实实把高数的基本理论学好,就急于做题;并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基本理论的把握上,而是花费大量精力用那些高超华丽的做题技巧去做难题。这种做法导致高数复习完全失控。后来在线性代数的复习过程中,我逐渐发现,其实考研数学的重点在于数学理论本身,在于对定理的把握和对概念的理解,而题型本身是很简单的。其实只要大家扎扎实实地把理论掌握了,再把常见题型总结出来,学好数学就水到渠成了。其他科目也是这个道理。与其说考研是在考我们的知识点,不如说是在考查我们脚踏实地的品质。
更深一层次地说,考研考的是情商而非智商,或者说考研的成败决定于心态。即我们的内心是否足够强大去承受孤独,承受单调,承受打击,承受风险。
考研意味着孤独而单调的生活:早晨七点起床,八点到十一点半学习数学,两小时午休,下午一点半到五点半学习英语,晚上六点半到十点学习专业课,十一点到一点学习政治。最后的三个月我几乎天天如此,每天固定的时间学习固定的科目,已经形成了习惯。在那一段特殊时期,我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每天最开心的是两件事,一个是晚饭后听着政治大课的录音四处散步,另一个就是下晚自习后看新闻看报纸。我居然能承受这种单调而辛苦的生活,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想来都觉得不可思议。记得在一个午后,我坐在教室里仔细观察着午休结束的同学们陆续回到教室,他们有的精神百倍,有的仍然睡眼惺忪,有的成群结队有说有笑,有的独自一人神情凝重,有的拎着水壶,有的带着水果,有人不到一点就已回到教室背单词,有人午睡到两点半姗姗来迟,总之形形色色,千差万别,但是我却突然发现整个考研教室的同学在这个午后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在午休之后都自觉回到了教室。我知道他们的室友可能在睡觉,在上网,在逛街,在签工作,而他们却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午后走回到这个枯燥而单调的教室里去研读那些晦涩难懂的文字。我忽然意识到这是一种伟大的精神!
考研意味着打击会随时降临,顽强的心态是最好的盾牌。我不是一个聪明的人,我的记忆力、理解力都很平庸,在复习过程中四处碰壁。背单词的时候,很多单词反复记忆仍然记不住,我就把这些单词总结到一起,每隔两天就重复一遍,有很多单词重复了近百遍。有些单词很容易记混,我就把相似易混的单词总结到一起,每天对比记忆。长期积攒下来,我自己总结的相似易混单词比任何权威的单词书都更加全面合理。我没有特意写过什么考研日记,但是这厚厚一摞的复习计划与单词表就是我的考研日记。
我的数学复习也经常遭受打击,在初期复习的时候步履维艰,很多很难的章节根本理解不了。看着其他同学的复习进度突飞猛进,我有一种强烈的挫败感,甚至怀疑自己根本不适合考数学。在后期复习的时候,做真题做模拟题经常得到很低的成绩。有一次做模拟题只得了大概80多分,那天下晚自习后自己在寝室外面呆坐了很久,当时觉得今年可能没有希望了。可是所有这一切都不曾动摇过我,我经常用历史人物来鼓励自己:楚汉战争刘邦连败项羽七十二阵,而垓下一战反败为胜。每次从失望走向希望都会使我的复习效率更高,信心更强。一路走来,不知经历过多少次打击与挫折,一路走来我最终懂得这样一个道理:最困难的时候其实就是离成功最近的时候。
考研结束后,我终于可以冷静地回顾那段征程,经过一阵思考,开篇那些所提的问题我都已逐渐得出答案。
而如今当考研已成往事,我终于看清了考研到底是什么,考研其实是一种精神:在考研的终点线上,没有失败者。每一个坚持完成了自己的考研复习之路并最终走向考场的人都值得尊敬。当我们在交卷铃前写好答案的最后一个字时,我们就可以把自己看成一个光荣的胜利者。我想告诉所有后继的考研学子,不要有过重的心理压力,更不要在失败的恐惧中颤抖,因为考研并不单单是一个考取学校与专业的过程,考研还需要你去践行一种精神,收获一种品质,最终完成一次青春的升华。(李克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