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试“集结号”--考研复试的前世今生
相对于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的考研群体,对我国研究生考试的复试制度的讨论并不多见。实际上,深入了解研究生复试的起源与发展现状,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研究生教育,也将有助于广大考生更从容地应对研究生考试。在复试改革深入人心的今天,复试的集结号也许永远不会吹响,但今天我们选择置身于复试的历史风雨当中,试图为复试的发展历程做一个大集结,揭示复试的规律,为广大考生指引前程。
2023年之前,大部分学校和专业的考研复试权重为录取成绩的10%~30%;
2023年,一些高校推出“复试否决制”,即复试成绩不合格的考生,初试成绩再高也照样名落孙山;
2023年,教育部下文明确复试的重要地位,并确定复试成绩占考研总成绩的30%~50%。众院校纷纷对此作出积极响应。其中,清华大学公布,2023年考研复试权重比例最高达55%。
那么,复试制度从何而来?它有着怎样不容质疑的合理性?复试权重为何连年增加?在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完善过程中,它正在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复试的前世
1917年,我国国立大学研究生教育发端,实行先推荐与申请后面试的招生程序。
1917年11月16日,《北京大学日刊》第一号刊登通告,从大学本科毕业生中招收研究生,让其在导师指导下研究高深学术,实行先推荐与申请后面试的招生程序。中国国立大学研究生教育就此发端,培养出了一批在思想学术界影响深远的名家大家,比如范文澜、张荪年、俞平伯、傅斯年、冯友兰。不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研究生教育还不规范。1949年以前,没有全国统一的研究生招生制度,具有招生资格的学校比较少,招生规模很小,比如交通大学电信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作为我国培养工学硕士最多的机构,从1944年到1949年5年间共招收研究生36人。新中国建立后,受政治的影响,研究生招生制度也经常变化,1966年文革以后,各高校纷纷停招研究生,直到1978年恢复高等院校研究生招生后,才出现中国现行的研招复试体制的雏形。
1978年,国家恢复高等学校招收研究生制度,建构了“初试与复试并举”的研究生入学考试选拔制度。
中国现行的研究生招生制度可追溯到1978年。这一年,国家决定恢复高校招收研究生制度。在中断了12年之后,高校又重新开始招收研究生,这无疑是一件大事。不过由于1977年高考巨大而深远的社会影响,人们常常忽略了78级研究生群体。其实同77级、78级本科生一样,这一年也有无数有志青年通过考研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他们当中的许多人,现在已经是非常杰出的人物,如凭借《百家讲坛》红透大半个中国的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就是武汉大学78级的研究生。
研究生与本科生具有本质的不同。本科生大体上还属于基本教育,培养的是通才;而研究生则属于尖端教育,培养的是专才。所以,相对于高考,研招选拔的是更高层次的科研人才,在初试之后再进行一次复试,无疑可以对考生的业务水平和实际能力作进一步地考查,以便能挑选出真正有学术发展潜力的学生。因此,在1978年恢复招生之际,国家就建构了“初试与复试并举”的研究生入学考试选拔制度。但这一年的招生准备工作实在过于仓促,各校的研招复试考查方式各不相同。不少学校的复试基本以面试为主,由本专业几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主持,通过问考生一些专业问题来检测学生的实际水平;也有些学校在面试时加入笔试内容,还有学校颇有远见地在复试时加试英语。比如由著名教授朱光潜等人领衔招生的北大西语系英语专业,参加复试的考生有40多人,而录取名额只有20个。为了拉开档次,复试直接采用了牛津大学的考题,并且全部要用英语来回答。这样的复试,不要说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就是在今天,估计也要难倒很多人。
1986年,政治理论由初试改为复试的尝试。
尽管复试对研招意义重大,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家对复试的规范与改革强调不多。从发展历史看,有些省份一度尝试过取消复试。与此同时,国家一直在初试方面增加全国统考科目,希望以此来提高命题质量、加强录取工作的可靠性及合理性。1986年复试曾进行过一次改革——政治理论由初试改为复试的尝试。
1978年~2002年,我国全日制硕士生入学初试科目基本上是5门课:政治理论课、外国语、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全部要求笔试。1983年~1986年间,还增加过1门综合考试。由于初试科目繁多,社会上一直有减少初试科目的呼声。1986年,国家教委(教育部的前身)要求招生单位按照中发18号《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认真进行改革,在复试阶段组织政治理论课的考试和考核,政治理论复试不及格的,一般不予录取。这样,政治理论的考试就由初试改为了复试。考研复试进行这项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入学研究生的政治素质,然而在实践中操作难度大,效果也不理想,因此这项改革仅仅试行了一年。
2023年,教育部首次发文规范研究生复试工作。
2000年以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连续4年以23%以上的速度递增,研究生教育的规模扩展了近3倍,达到27万。从2023年开始的随后三年,研究生报考和录取人数节节攀升,2023年,我国的研究生报名人数达到127.12万,录取研究生人数达到34.4万。在大学生就业难背景下火爆的考研,也逐渐成了一个社会性的话题。由于复试对考生最终录取具有重要意义,如何保证复试的公平性与有效性,成为教育界和广大考生关注的焦点。在这个大背景下,教育部于2023年6月18日正式下发了《关于加强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的指导意见》,对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首次作出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明文规定:初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70%,复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50%。我国研究生招生的复试也在随后的2023年进入了一个平稳发展的阶段。
复试的今生
●2023年教育部将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积极推进以初试、复试和推荐免试为重点的改革措施。
●高校在录取研究生过程中打破了以笔试论成败的惯例,等额复试改为差额复试,一些名牌大学的复试淘汰率达到了30%~50%。
●复试在全面考核考生对本学科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掌握程度的同时,更注重对考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思想政治素质、责任感、团队精神等方面的综合考查。
从1978年到今天,研究生招生考试中的复试制度走过了30年的历史路程。综观复试的发展进程,无论是过去的复试还是今天的复试,都把“人”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即在复试时注重考查考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今天的研究生教育在招生过程各环节也都把“能力考核”放在突出位置,在复试专业考试中突出考查学生的专业素质、发展潜力、创新精神和能力;考查的范围不仅是专业素质,而且包括文化素养、思想品德;考试的形式根据学科特点也更加多样化,如笔试、面试、实验、心理测试等。据专家预测,在今后的复试过程中,一些学科会增加个性化的考核。
1
下一页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