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
标题:
北京大学打造“泥土味”的思政实践课纪实
[打印本页]
作者:
[db:作者]
时间:
2022-8-16 14:35
标题:
北京大学打造“泥土味”的思政实践课纪实
在北京大学,有一门1学分的课。
1学分,却凝聚着北京大学众多师生的智慧与努力。这是北大全力打造的覆盖全体大一新生的思政实践课。
2023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两年以来,北京大学的思政大课堂越过大学围墙,开到了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科研院所、革命老区、脱贫一线……
田间地头,读懂中国故事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23级本科生张婧霏是最早一批参加思政实践课的学生。她还记得那个在广西山岭中热火朝天的夏天,面朝红土背朝天地帮当地农民拔花生。他们与扶贫干部深夜交流座谈,被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扶贫人深深打动。“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基层工作的辛苦,看到他们用奋斗书写的历史,体会到‘功成不必在我’。能够亲身体验思政实践课程我感到很幸运,因为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她在课程作业里写下了心里话。
在祖国大地上,这一群群身着红衣的少年越过山丘、跨过河流,学习着他们未曾翻阅过的无字之书。
2023年暑假,1062名大一学生的足迹遍布全国30多个省份。2023年暑期,这门课在校内25个院系开课,共38位书记、院长带队授课,287位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担纲任课教师,226名党员研究生担任课程助教,3226名大一、大二学生组成191支团队跨越29个省份,行走万里。
“以前总觉得思政课严肃、实践团随意,但这次的思政实践课很不一样!”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2023级本科生陈修远说,“思政课原来可以这么上,社会实践可以这么走心,爱国的情感可以这么生动具体!”
言传身教,感悟使命担当
2023年是举国战疫之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也是迎接建党百年之年。北京大学思政实践课便以时代为书,上了一堂又一堂最直观,也是最深切的思政课。
“近百年前,嘉兴南湖的一艘红船劈波启航。从此,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思政实践课任课教师谢晓非带领学生从上海出发,来到南湖畔。一路行走,他们深刻理解“红船精神”的内涵,也见证着嘉兴城乡发展的新形势。
在武汉抗击疫情一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90后”党员、思政实践课任课教师吴超用行动为广大学子树立起青年担当的榜样;在福建泉州,考古文博学院思政实践课程团队与泉州市申遗办、泉州市海交馆等联合开展“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主题思政实践,探寻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在云南弥渡县,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思政实践团队从乡村治理、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等角度,了解弥渡县探寻脱贫攻坚的光辉历程……
“泥土味”的思政实践课上,涌动着的浓浓“师生情”,亦是一本动人教材。
“每次上山爬坡,都是老师们开路,每次下山,也都是他们断后。而他们平均年龄已超过五十岁。老师们的所作所为,真正为我们诠释了脚踏实地、砥砺前行的担当。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抵得过课堂上的很多大道理。”山西大同为期11天的思政实践课程,依然温暖并激励着城市与环境学院2023级本科生雷馨雨。
正如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思政实践课任课教师刘德英作的比喻,任课教师们像“明灯”——“在学生迷茫时发出光亮,分享知识和思考,在学生们大步向前时,默默陪伴”。
启智润心,做时代新人
在田间地头的社会大课堂中,北大学生读“国情”书、“基层”书、“群众”书,直面“土”问题”、真问题、大问题。
“32年!32年!”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2023级本科生张俊龙,将思政实践课上了解到的连云港开山岛守岛人王继才夫妇“32年克服少电缺水的艰辛,只为一座孤岛”的故事,讲给更多同学听。在岛上的灯塔下,他与团队成员重温入团入党誓词。“誓词中的每个字都有32年的重量,都有克服艰苦条件的勇气和为国奉献的初心。”张俊龙说。
基础医学院2023级本科生崔晓萌说:“青年的字典里,没有‘困难’二字。初入燕园的我们虽然只是时代浪潮中的一朵‘浪花’,也要靠着涓滴努力,向着大海奔流。”
北京大学专门制定《强化实践育人——进一步建设好思想政治实践课程体系的指导方案》《北京大学思想政治实践课程执行方案》,党委书记邱水平、校长郝平担任思政实践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组长。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组织课程具体建设工作,校团委协调落实实践工作。各院系以任课教师与选课学生比例不低于1∶20,配备思想政治实践课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派出专业教师联系各院系,共同商定思政课实践主题,协助制定实践方案。
“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我们手中。国家的发展,需要我们青年的担当!”数学科学学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思政实践课助教韩如冰说出了大家的心声。课程结束后,许多学生怀着赤诚之心,郑重提交了入党申请书。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红色基因随着青春的步伐,永久流传。(中国教育报记者 林焕新)
(原标题:心有所信 方能行远——北京大学打造“泥土味”的思政实践课纪实)
欢迎光临 考研 (https://www.kaoyan.co/)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