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

标题: 电子科技大学:树立正确人才观 构建成电特色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 [打印本页]

作者: [db:作者]    时间: 2022-8-16 14:51
标题: 电子科技大学:树立正确人才观 构建成电特色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
电子科技大学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坚持新发展理念,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制度体系,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高等教育事业中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是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使命。
电子科技大学作为新中国第一所电子信息类高校,建校64年来扎根西部,致力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向行业和产业输送高素质人才。学校始终把人才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资源,建设了一支规模合理、结构优良的一流师资队伍,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超过300人。2023年将人才强校战略升级为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确定为学校发展第一战略;2023年出台深入推进战略的“硬核”13条,着力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充分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持续为各项事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形成人才集聚发展合力
健全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把好选才、引才、育才、用才的正确方向,抓好重要政策统筹和重要制度安排,做好团结、引领、服务工作,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一是强化党委集体领导,坚持党政一体推进。将人才队伍建设列入党委重点研究事项,就搭建人才发展事业平台、破解人才发展机制障碍、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等重要任务进行集体研究、集体决策。成立党委书记、校长任双组长的人才优先发展战略领导小组,其他校领导、21个职能部门协同参与,通过单独设置人才优先发展办公室,对科研经费、实验设备、招生指标、物理空间等核心资源统一调配,精准打通工作“难点”“堵点”。二是把好队伍建设方向,坚持人才政治标准。坚持高校人才“老师是第一身份”的正确价值理念,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才用才原则贯穿到人才队伍建设各个环节,通过常态化、制度化的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高层次人才成长为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典范。坚持将政治素质放在首要位置,在引进、职称晋升、申报人才计划等重要关口,通过基层党支部、院系党委、组织部门、学校党委进行层层把关,确保政治思想、意识形态、廉洁自律等方面“零瑕疵”。三是加强政治引领吸纳,坚持团结服务到位。将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落细落实,学校党委、院系党委每名领导同志均确定了联系服务对象,做好日常谈心交流、节前看望慰问,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定期组织开展研修活动,每年开展2次集体研修培训,通过邀请专家授课、参观爱国教育基地、组织校际研讨交流等方式,与中央、地方组织的国情研修活动形成有益补充,强化使命担当,促进专家凝心聚力。
二、重塑分层分类管理体系,提升人才引育和使用实效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整体谋划,坚持“大人才观”,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作为衡量人才发展的主要标准,畅通各类人才上升渠道。一是开辟引才“绿色通道”,破除紧缺人才进校壁垒。聚焦中央关心、社会关注、人民关切的热点问题,不设上限引进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青年英才和创新团队。采用“随到-随评-随聘”制,打破固定招聘周期,实现“高精尖缺”人才引进定时办结,评审、聘任、签约全流程不超过一周。特别注重迎纳因新冠肺炎疫情不愿再赴海外的优秀人才,提供优厚条件,引导人才扎根国内安心工作生活。二是完善人才岗位体系,激发人才成长内生动力。遵循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尊重教师本人发展意愿,根据不同类别人才的个人专长设置差异化的岗位序列。对于教育教学型人才,设置本科教学关键岗位、思想政治教育特聘岗位,引导人才钻研教材、设计教法、推动教改,提升育人本领。对于专业技术型人才,设置关键核心技术特色岗位(T岗),引导人才突破“卡脖子”技术,填补国内技术空白。对于聘任至以上专门岗位的教师,参照高层次人才支持方式进行管理,打破人才成长“天花板”。三是探索预聘长聘机制,实现教师队伍良性循环。建好教师进出“立交桥”,探索推行符合校情的预聘长聘制度,充分盘活资源。设置“预聘”教职,采取“非升即走”的聘用模式,选留更优秀、更具潜力的青年人才,推动教师队伍不断“新陈代谢”,为各学科发展持续“输血供氧”。经国际同行专家一致认可晋升“长聘”教职后,不再进行硬性考核,通过设置长周期、多节点的校内项目,鼓励人才开展原创性、探索性科学研究,引导人才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三、重建全面精准评价机制,促进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
抓好人才评价破除“五唯”顽瘴痼疾的关键环节,着力推动“单一评价”向“综合评价”转变,推进论文、人才称号、奖项向学术和荣誉回归,真正使科学家精神成为人才的共同追求。一是杜绝简单量化评价,全面考察人才真实水平。根据研究领域将人才划分为基础研究、工程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系列,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和“监测点”。校内各类评审评选活动中,均实行限项的“代表作评价”,基础研究系列主要考察高水平论文和著作,工程技术系列主要考察承担的重大项目、解决的技术难题和应用的实际案例,人文社会科学系列主要考察产生的社会效益。纠正“数文章、加项目、堆荣誉”的简单量化评价方式,主要要求人选讲述“科研故事”,展示服务国家战略、推动行业发展、引领前沿研究的方方面面,有效避免评价遗漏和偏差。二是重点关注育人评价,筑牢教育人才核心使命。明确将上讲台、进课堂、传思想列入人才工作合同,每学期严格考核授课情况、指导学生情况,对不能满足要求的人员责令整改,对拒不改正的停止执行合同。将承担本科生课程、参与教改项目、编写教材列入职称晋升、博导评定、人才计划申报条件,未满足要求的人选不得报名。校内评审评选中均设置立德树人专栏或专题,专门考察人选的课程育人、思政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成效,使潜心育人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三是探索实施质量评价,指导人才个性化发展。运用教育技术手段建立基于大数据的人才质量评估系统(CQI指数),以年龄段为主要划分,以学术成果为主要依据,分研究领域形成国内外高水平人才数据库。通过校内人才成长轨迹纵向对比、校际同龄人才绩效横向对比,为人才个体精准定位,分别归入领军人才、青年人才、潜力人才三个培养层次。针对三层次实施不同年限、不同目标、不同力度的培育计划,明确发展路径,提供个性化、应需性扶持。培育期结束后再次评估,决定追加支持或不再支持,真正实现人才发展“量身定制”。
四、打造干事创业优越环境,保障人才发展行稳致远
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在“硬待遇”和“软保障”上齐头并进,切实提升人才获得感、成就感、荣誉感,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一是着眼事业发展需要,配齐配强工作平台。支持人才牵头组建研究中心、实验室、学术团队,在科研经费、办公实验空间、研究生招生指标等方面优先保障。引导研究方向相近的人才开展集成攻关,统筹建设高精尖实验平台,实现共商共享共赢。推荐高潜力人才担任各类专家组成员、承担行政职务,实现复合型发展。二是满足家庭幸福需求,免除生活后顾之忧。明确“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的分配思路,为人才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同时提供高水平成果奖励、科研项目收入等激励性收入,充分调动积极性。深入挖掘校内外资源,通过建设和租赁人才公寓、签约顶级医院家庭医生、成立基础教育集团等一系列探索,为人才提供“一揽子”服务,免除后顾之忧,帮助人才全身心投入事业。三是营造互相欣赏氛围,促进人才携手共进。成立人才发展促进会、青年教师联谊会,定期开展沟通交流,促进人才互学互鉴、共同提高。完善教师荣誉体系,设立“立德树人成就奖”“立德树人贡献奖”“教学示范奖”“先进科研工作者奖”等系列荣誉称号,树立先进榜样,让人才从内心感到受尊重、受关爱,强化对共同事业的责任感。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的引领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学校各项事业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一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更加突出。一批高层次人才成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骨干、承担国家重大重点研究项目,聚焦“卡脖子”问题开展集成攻关,相应成果应用在“上天”“下地”“入海”的各个关键核心领域。2023年以来,已牵头获得21项国家科技奖励,2023年实现了国家科技奖励一等奖的突破。学校成为唯一一个两次获得“国家高新工程突出贡献奖”的教育部直属高校。二是参与世界前沿科技竞争更具实力。一批高层次人才聚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探索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相应成果产生了较大国际影响力。2023年,作为第一单位在《自然》《科学》正刊上连续发表2篇论文。三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实效更加显著。一批高水平人才积极投身立德树人创新实践,引领学生在兴趣和潜力基础上全面发展,培养造就更多创新型人才。2023年以来,已牵头获得9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指导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22个国家级奖项。一批复合型人才深度参与经济社会治理,通过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支撑产业发展,通过资政建言推动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面向“十四五”,电子科技大学将坚决学习贯彻中央和教育部党组各项决策部署,积极担当,主动作为,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推进,集聚高质量的人才队伍,奋力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力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原标题:树立正确人才观 构建成电特色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




欢迎光临 考研 (https://www.kaoyan.co/)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