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

标题: 导师呼吁限制二本生考研,网友认为应该限制此类导师招生! [打印本页]

作者: dayday    时间: 2022-12-6 15:49
标题: 导师呼吁限制二本生考研,网友认为应该限制此类导师招生!

应该承认一个事实,资格不代表水平,职务不代表能力。高校研究生导师也是如此,绝大多数名副其实,也有少数人徒有其名,并无相应的能力或是修养。有例为证。

一所“985”的一名研究生导师呼吁,应该限制二本学生考研。其理由是,一些二本考生初试成绩很高,但复试表现一般,即便是复试表现良好,入学之后也在能力方面有所欠缺,甚至连论文都不会写。把责任全部推给学生,显然不是教授思维,下面分析一下。

有位研究生告诉导师,自己的论文已经修改完毕,导师却讽刺道:“你这文章写不错(不错是补语,应是“写得不错”),是打算发故事会还是意林?”显然,导师对于学生论文极不满意,此位学生也确实不知道论文为何物,教授用《故事会》《意林》两本消闲杂志予以讽刺还是颇有才的。

这该怪谁呢?真的都是学生的错吗?恐怕未必。出现如此情况,难道与此位导师没有关系?显然不是。应该说,两者半斤八两。如果因此还要呼吁限制二本学生考研,则更加证明导师难堪其任。所以有人认为,与其说应该限制二本学生考研,不如说更应该限制此类导师招研。理由有四:

(1)因一人而贬所有二本学生,属于片面思维。我们的招生模式是按照为各类院校准确配置生源而设计的,名牌大学列为一本,较高水平院校列为二本,一般院校列为三本。名牌大学为学术型,重点培养学术人才,要求生源理论知识扎实。高考的内容主要是理论知识,高分意味着更好的理论基础,进入一本院校学习是用其所长。

同样道理,一般院校多为应用型,着眼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要求学生动手能力更强,操作能力更好。高考分数相对较低的考生,其优势恰恰在这个方面,进入一般院校学习也是用其所长。

但是,在二本院校中也有一些学术型院校,而且个别或是少量学科很是强势,具备为研究生培养输送生源的条件。二本院校中更有一些理论知识扎实、学业优秀的学生,他们完全有能力攻读研究生。现实当中,一些博士和高层次人才,本科就是毕业于二本院校。所以,此位导师的思维是错误的。

(2)考研是择优而录,导师理应具备挑选能力。众所周知,就通过统一考试这一渠道录取的研究生而言,能不能成功上岸,决定权掌握在导师手里,而非凭分录取。

统一考试成绩只是面试的入场券,无论高分低分,都要得到面试者的认可,否则分数再高也是白搭。所以,年年都有初试第一被刷、倒数第一逆袭的情况出现,这就考验导师们的眼力与能力了。

在如此规则之下,导师录取了不具培养价值的考生,这怪不得考生,只能怪自己无能,连挑选学生的能力都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应该检讨自己的能力和面试中的失误,而不该反过来呼吁限制二本学生考研,否则就是“无理取闹”,能不配位,主动下课最好。

(3)导师不能只是收作业,而要指导如何写论文。那位讽刺自己的学生打算把论文投给《故事会》《意林》的导师,很难说尽到了导师职责。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区别,名称就已经标明——大学生、研究生。本科阶段主要是学习既有科学知识,研究生阶段则是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新的知识。从开学第一天起,导师就应该引导研究生尽快实现这个转变。

这包括确定具体的研究课题,根据课题搜集资料和确定研究方向,然而通过实验步步深入,直至达到研究目的。在这其中,少不了指导研究生熟悉论文的表达方式与撰写规范。只要导师尽职了,绝大多数研究生是能够完成学业的,即使个别研究生未能完成学业,淘汰即是。论文内容达不到毕业标准难以避免,但如果连表达方式都不对,显然导师指导不到位。

现实当中,一些导师指导过多的研究生,采取的是牧羊式的培养方式,只知道“布置作业”、“收作业”,很少对研究生进行实质性指导,全靠 研究生“自学”,应该是论文写得像小说的主要原因。如此不负责任,自然应该限制招生。实际上,考生遇上这种导师是很倒霉的。

(4)公平竞争是基本规则,也是人们享有的权力。公平是社会基本规则,高考就是按照这个规则设计的。人们常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在选才问题上,也是“相马不如赛马”。

现在是竞争时代,讲究的是公平。考研也是如此。一是本科阶段四年一贯制的竞争,这就是推免制度。一是本科第四年一次性的竞争,这就是考研制度。无缘无故剥夺二本学生的考研资格,显然没有任何依据,更是毫无道理。

不拘一格选人才,不仅不能限制二本学生考研,也不能限制三本学生考研,还不能限制大专毕业生考研。“985”院校的导师居然呼吁限制二本学生考研,这是权力任性的体现。按照这种思维,将研究生来源范围限制于“双一流”院校岂不是更加省事?即使如此,如果导师无能,也难免出现论文写得像小说的情况出现。

#高考择校#

网友们,教授队伍屡被诟病,主要原因是极少数不具有相应能力的人混迹其中,坏了整个队伍的名声。其实,这只是极少数,并不代表教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应该承认这是一个规律,任何群体都不可能纯而又纯,“滥竽”存在于形形色色的群体之中,教授队伍也不能例外。不知你们对此有何看法,期待留言讨论,供阅读此文者欣赏。谢谢阅读与关注。

(本文为原创,“教育透镜”首发和唯一发布;本号未在其它网站设立相同名称的账号或其它账号;文中资料与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举报导师”引出的思考:能否毕业,是由学生还是由导师决定?
高校和导师为何“偏爱”保研生?细节告诉你原因!
高校为何纷纷劝阻“二战”考研?看一看四个方面情况就明白了!
北大接收42所“双非”推免生:是哪些学校,拟录专业如何?
南开、武大2022年金融方向推免生:全部来自“双一流”高校!

最后别忘了到沪学网下载免费课程!




欢迎光临 考研 (https://www.kaoyan.co/)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