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

标题: 年终盘点!2022年度教育热点话题发布! [打印本页]

作者: dayday    时间: 2022-12-30 10:01
标题: 年终盘点!2022年度教育热点话题发布!
2022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许多教育热门话题、议题被公众关注,并引发大范围讨论,让我们一次次感受到教育的超高“热度”。
这一年,有燃烧舆论的“问题教材”、“知网”事件、有“小镇做题家”、“名校生扎堆小县城”等现象级的话题,有“高考题难”、“谷爱凌效应”等即时性的热议,也有“考研高考化”、“中高考高分通胀”等深刻的教育反思……在全民教育时代,这些话题、议题,涉及教育的各个领域,关系你我,关系社会上每一个关心教育的人。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2022年度那些不断引起公众关注和热议的教育话题、议题,看看你关注过哪个?
(, 下载次数: 3)
1考研高考化3月,2022年考研国家线公布。与历年国家线相比,除少数专业外,分数线普遍大幅度上涨,有的专业涨幅超过10分。一时之间,“教育学考研”、“新传考研”“考研分数线普涨”“300万考研人落榜”等一系列相关话题冲上热搜。报考研究生的人数越来越多,录取分数线自然“水涨船高”。
伴随高等教育普及化,社会竞争的前置筛选已经从高考,逐渐变为考研。与复试分数线普涨相比,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考研高考化的趋势。考研高考化,是复杂的社会原因造成的,仅靠教育部门是无力解决的,最后还需要回到社会治理层面,比如改变唯学历的用人标准。但加强招生考试的改革,遏制过度应试化,保障和提高研究生招生质量,却是我们当下亟需加强的。
考研已全面“高考化”?考研“高考化”的现象值得重视2高校毕业生超千万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1076万,比上年大涨167万,创下历史新高。11月15日,教育部公布了2023年高校毕业生预计人数:1158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如果再加上回国留学生,大学毕业生总数已向着1300万迈进,占到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的绝大部分。当下中国的就业问题,已经基本变为大学生就业问题了!
我们的就业期望值往往随着学历水涨船高,但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学历的标签价值在降低,大量的大学毕业生,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对此,大家需要有清醒的认识。
当下,所谓的“慢就业”、“缓就业”,甚至“不就业”现象也愈加普遍。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有自己的“长征”,我们务必要明白,事业与成就是干出来的,是奋斗出来的。要敢于离开舒适区,在奋斗中寻找机会。
大学生就业问题背后的几点教育思考3名校生扎堆小县城今年4月,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一次性引进了24名著名大学毕业生,引起舆论广泛关注。根据公示名单显示,24个工作岗位的入围人员基本全部来自双一流高校和海外名校。他们中有4名博士、19名硕士,唯一一名本科毕业生还是浙江大学毕业。而他们应聘的岗位,主要是县级事业单位和乡镇、街道的基层工作。其实此前广东贫困县之一和平县也因为类似的原因火了一把,著名大学毕业生涌入小县城的案例越来越多。
名校大学毕业生,是大学毕业生群体中在就业上“议价”优势最明显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就业选择,从侧面也反映了大学生就业的风向标,也是一个时代风向标的变化。
扎堆小县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学生就业难,去向狭窄,选择有限。加之价值观变了,稳定安逸的生活成为一部分人重要的追求目标。对于人才高消费与浪费的争议,如果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基层,把一个个街道,一个个区县的治理水平与办事效率大幅度提升,这不正是我们需要的吗?
名校毕业生扎堆小县城,说明了什么?4取消普职分流系误读新修订版职业教育法从今年5月1日起施行。针对外界盛传的“取消初中后普职分流”,4月27日,教育部回应称,把“普职协调发展”解读为“取消初中后的普职分流”,是一个误读。实行“普职协调发展”,绝对不是取消中等职业教育,而是要转变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思路,重点是要放在提升中等职业教育自身质量,拓宽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成长成才的通道。
取消“义务教育后普职分流”的话题能上热搜,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它涉及教育制度的重大调整,直接影响成千上万孩子的学业选择,触碰了家长最敏感的神经。对普职分流具体的误读有二,一是50%的初中生会被分流,不能上普高;二是中职学生不能考大学。事实上,根据教育部去年公布的统计数据,大约65%的学生进入普高,35%进入中职。中职学生上大学的通道一直是放开的,且中职定位已从就业转向就业升学兼顾。可以预见,未来中职升学的路径会越来越畅通。
被误导和放大的普职分流与升学焦虑中考复读限制能使中考更公平吗?5知网侵权事件今年上半年,九旬教授赵德馨状告知网维权获赔70余万元;中科院因“续订费用近千万”宣布停用知网的舆情不断发酵……引发公众关注、争议不断的知网付费事件在12月26日暂告一段落,因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实施垄断,知网被罚8760万元。
知网,作为一个传播知识的文献参考网站,落得“一方有难 八方点赞”的境地。如今随着反垄断处罚落地,知网“一家独大”的局面将被打破,学术文献网络数据库服务市场有望迎来公平、公开、有序竞争。
重磅!知网被罚8760万元是否停订知网?高校发问卷调查!退休老教授夫妇最新发声……6教材插图事件5月,人教社数学教材不当插图引发公众对中小学教材的批评和高度关注。8月,教育部在调查基础上,追责27人,创下历史纪录,警示意味浓厚。
从调查结果来看,相关负责人存在错误,是“失职失责”,但严格讲,更多是工作疏漏,不尽责,但却因此处分了27人,免职多人,其中就包括了正局级的人教社总编辑。此事的处理上,显然是选择了从严、从重处罚,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相关部门对教材问题异乎寻常的重视:教材无小事!
教材是课程的载体,也是教育的核心抓手,是涉及到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关键。这次的调查处理只是一个开始,仍需行业主管部门的配合才能全面解决问题图书中三观不正等问题。
人教社教材插图问题27名人员被追责问责!27人被追责!教材无小事,如何杜绝教材事件的重演?7部分大学退出国外排行榜5月,有媒体以“国内多所大学退出国外大学排行榜”为题,报道称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退出国外大学排行榜。这一消息不断登上各种热搜,热榜,余热不断。但没有一所大学给与公开确认,或否认。
各种大学排行榜并不能真实、全面、科学地反映一个学校的总体情况,只是某些数据下的排名,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其实退出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追排名,“不依样画葫芦”,立足中国大地办好我们的一流大学,创建我们的一流模式,这一点更为重要。
退出排名的不止中国的大学,当地时间6月30日,美国八大藤校之一的哥伦比亚大学因数据造假质疑,宣布退出2023年U.S. News大学排名;《纽约时报》当地时间11月16日报道,耶鲁大学和哈佛法学院以“评级方式存在缺陷”为由,宣布将停止参与并脱离美国新闻U.S. News大学排名。
中国高校在国际排名中进步神速,是好事吗?合理吗?8高考被喊题难6月7日下午,2022年全国高考数学科目考试落下帷幕。继上午“语文全国甲卷作文题太难”冲上热搜之后,“全国高考Ⅰ卷数学难出天际”又占据了各大网络平台热榜前列。

其实,在国家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对中、高考改革命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因此,更灵活,开放的命题,这也成为近年高考命题改革的重要方向。
需要强调的是,高考命题难易度并不影响高招录取,更不影响教育公平。
高考题难了吗?为什么年年喊难?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高考的区分度9中考高分通胀7月5日,北京2022年中考成绩公布,分数高到让人咋舌的地步,创下历史新高!今年中考各地普遍以初中学业水平测试替代中考,所谓两考合一,高分比比皆是,造成“中考高分通胀”现象,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中考降低难度,就能达到减负的目的吗?答案是否定的。没有区分度的中考,弊远远大于利。试卷简单,判卷就严,使得学生们拼的是熟练度,而尖子生的智商,综合能力却运用不上,被迫为了几分格式分一直刷题。不同的考试,其定位与目的、效果和作用都是不同的。在仍然以分数为核心录取依据的情况下,以水平考试替代选拔性考试,加剧了分数的竞争,影响升学考试的效度与科学性,触及公平,这是我们需要高度警惕的。
高出天际!中考成绩逼近满分才有高中读?中考水平化,是减负还是增负?是否科学?是否公平?——对中考改革的一些不同看法10“水博士”事件7月初,华为公司的一则声明,让知名企业顾问、管理学学者、网红教授陈春花陷入“博士学位受质疑”的舆论风波。风波延烧多日,最后以陈主动辞职落幕。与此同时,一则邵阳学院“1800多万引进23名菲律宾水博士”的新闻冲上热搜并引发争议。邵阳学院为了提升自己学校的博士率,内部选拔一批硕士学位的老师,前往菲律宾亚当森大学留学,从而获得博士学位,再以人才引进的方式,斥资返聘回学院。事实上,国内类似水博士不止这一所高校,也不只是菲律宾的亚当森大学,还涉及马来西亚、韩国等高校滥发文凭。原因显然是“性价比”。一个是时间短,一个是价格低廉,更重要的是,有“保过”的保障。
“水博士”“水文凭”的泛滥,提醒我们对海外学历的认证与评估,尤其是质量评估已经变得越来越迫切,以阻击滥发的“洋文凭”。即在目前学历只做真实性认证的基础上,推出必要的质量认证,至少在某些关键行业,委托第三方进行质量认证。否则,类似的“连续剧”还将持续上演。
高校量产23名菲律宾博士,洋文凭质量认证迫在眉睫11小镇做题家7月,因为顶流明星考编事件,“小镇做题家”话题又被引爆网络。这个词背后所涉及的教育公平、阶层流动、就业难等问题,值得深思。
小镇做题家这个词的源头从何而来,说法比较多,但无论从哪里来,都包含了两个核心含义:第一,表面意思是指那些只顾闷头刷题,紧盯中、高考的孩子。第二,背后则已经深入到阶层,意指这些孩子大多是小地方的人,或者是寒门子弟,缺乏见识和资源,全面发展有所欠缺,发展有限。
中、高考是我们这个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通道,对小镇做题家的“正名”背后,透着大家对公平的渴望与追求。小镇做题家背后更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不应被嘲笑。
教育改革不宜围堵“小镇做题家”上升的路径12院士校长进入2022年以来,高校人事调整密集,一批在学术领域卓有成就的科学家、院士陆续走上大学校长岗位。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已有近20位“院士校长”走马上任,“院士校长”现象颇受媒体关注。
院士当校长,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无论对推动科技攻关,还是解决“卡脖子”难题,无论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还是强化研究型大学建设同国家战略目标、战略任务的对接等,都有独特优势,可发挥自身所长。
同时,能找到一个具有优秀经营管理能力的院士当校长固然好,但没有必要把院士当成校长任职的“硬门槛”,毕竟校长这个职位的主要诉求是大学管理与服务。
今年已有17位“院士校长”上任!院士挂帅!一批“院士校长”密集上任!13谷爱凌现象在北京冬奥会上,中国体育健儿展现了自信向上、奋勇拼搏的良好精神风貌,不少网友直呼“这才是真正应该追的星”。其中,运动员谷爱凌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有人称之为“谷爱凌现象”。12月,谷爱凌在网上晒出本年度获得的多个成就,包括“在斯坦福第一学期获得所有的课程全部满分的成绩”,再引热议。冬奥会两枚金牌,一枚银牌,还有“神一样”的斯坦福大学的加持…毫无疑问,谷爱凌的优秀是全方位的。谈到谷爱凌的成功、优秀,谷爱凌的母亲谷燕也火了,谷爱凌的成功与被喜爱说明了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在孩子的成长上,父母是多么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最后的成功,需要个人努力,但一个自律自觉、勤奋努力的孩子,是怎么成就的?首先是父母,是家教,是家风的熏陶。
天生的,还是后天养成?我们能否学习谷爱凌与谷妈妈?14逆向考研传统的考研一般都是向上考,即“双非”考“双一流”高校,但最近一年出现了向下考的“逆流”现象。所谓逆向考研,是指 “双一流”名校生考取“双非”高校研究生的情况,甚至其中不乏北大、浙大、复旦等顶级高校毕业生,报考“双非”高校研究生。
为什么?逆向考研一方面是由于就业难,另一方面是高等教育普及化导致学历贬值。大部分人都把读研作为出路,很多人考研核心目的已经变成解决学历高低,无所谓学校“出身”。
我们不得不承认,考上研究生,已经成为一些学生的第一目标,学历贬值是无法回避的现实。考上是核心,而不是学校、专业好坏。
为什么名校毕业生逆流进入双非高校?名校研究生为什么“贬值”?





欢迎光临 考研 (https://www.kaoyan.co/)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