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

标题: 弹性学制下的报考选择 [打印本页]

作者: [db:作者]    时间: 2022-8-12 23:52
标题: 弹性学制下的报考选择
经历了两年制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阵躁动后,2023年起,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众多知名高校选择了回归,纷纷将研究生学制由两年改回三年或两年半。一时间,研究生学制又成了热门话题。对于考研人来说,两年?还是三年?这是个问题。
   
    采访中我们发现,弹性学制对考研人在选择报考院校时所产生的影响是比较大的,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在“两年”和“三年”的问题上有过困惑,不知该如何取舍。面对高校的弹性学制,我们该何去何从?
   
    何谓“弹性学制”?
   
    在探讨两年制和三年制的各自特点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究竟什么是弹性学制。只有充分理解其内涵,我们才能做出判断。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某学院院长(该院正是这次“回归三年制”的主角之一)。
   
    他说,所谓弹性学制,狭义的定义是指学习内容有一定的选择性、学习年限有一定的伸缩性的学校教育教学模式。弹性学制是在学分制的基础上演进而至,是学分制的另类发展和表现。弹性学制的最大特点是学习时间的伸缩性(即可提前毕业或滞后毕业)、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即可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以及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性(即学习课目有必修和选修之分,学习方式有校内和校外之别)。其最终目标就是构建各类教育相互沟通、衔接的“立交桥”,以满足人们对教育选择的个性化、多样化的要求。
   
    我们可以看出,弹性学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而不是简单理解为两年还是三年的学时。其选择的主动权掌握在学生手中,也就是说,规定了三年制的学校,学生可以选择提前修满学分毕业,而规定两年制的学校,学生也可以申请延期毕业。选择权增多了,学生就应该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对自己未来的人生应有所规划,至少要做好未来三到五年的规划。这对很多人来说是个挑战。
   
    为了让考研人在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之前就“成竹在胸”,打一场有准备的“学制选择战”,本刊采访了几位过来人,他们对于学制的选择分为两大阵营,有身处“两年制”却渴望“三年制”的,有身处“三年制”却快马加鞭选择了“两年制”的,总之,几位受访者向我们道出了学制选择的真谛:“两年”也好,“三年”也罢,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两年制”阵营:兢兢业业找工作
   
    据了解,各高校在推行硕士生两年制改革时,多采取提高学制效能的基本方式。学校一般要求学生用三个学期完成课程学习(部分专业可视情况适当延长),其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完成硕士学位论文。为此,大多数两年制高校普遍压缩了研究生课程,例如,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自2000年学制改革后,将学分由原来的50多学分压缩到40多学分。中国人民大学在设计两年制硕士课程中,专业课占1/3,通开课占20%至25%,其余均为方向课和选修课,学生选择余地较大。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两年制课程体系中,公共数学课由“80学时数值分析”改为“30学时现代数学基础+30学时数值分析”,突出对基础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身处“两年制”阵营中的研究生有这样一个共识,即早一年出来意味着有更多的工作机会。选择或者肯定“两年制”的同学普遍都无意于学术研究,对他们来说,读研就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要用硕士学历来拓宽自己的就业之路。在这些同学看来,当前的就业形势是一年比一年严峻,晚一年毕业就意味着要和更多的人竞争。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两位同学的读研经历。
   
    “算算投入和产出比吧!”
   
    小李是中国人民大学史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他对人大今年改回三年制很是失望,说“我们这届太倒霉了”。对于为什么报考人大历史系,他的回答很简单:是因为在人大各个院系的考研录取分数中,历史系最低。小李说自己连“史记都还没好好看过”,因为“考研竞争太激烈了,像我们这些小学校的,根本没有时间看书,全去背教材和参考资料了”。
   
    他坦言,自己选择人大读历史,并非对历史感兴趣,更谈不上学术追求,而是为了就业时能有个名校毕业的“金字招牌”。他说:“我们本科就读的学校是个很普通的学校,毕业几乎意味着失业,特别难找工作,不考研怎么办呢?虽然在就业方面,人大历史系也许没法和经管类专业的毕业生相比,但是有个人大的招牌,机会总会多一些。我原来打算顺利拿到研究生学位,然后找份好工作。但是现在,本来两年能完成的事情,三年才能完,拖延了一年,如今的就业形势是早一年出来早一年好,甚至比读个博士还管用。”
   
    小李还给记者算了一笔帐,晚毕业一年,从经济成本来讲,每个月以600元生活费算,自己就得多出七八千,如果算上少工作一年的机会成本,读这个研究生的耗费可就比以前的师兄师姐多好几万呢!一言以蔽之,这个“三年制”的投入产出比太低了,不划算!
   
    “两年时间就是工作的预备期”
   
    小刘是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系2023届毕业生,目前在一家世界级投资银行工作,第一年的basesalary超过35万。能够获得这样一份满意的工作,对于小刘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因为他在读研前就规划好了,两年的研究生学习作为工作的预备期。
   
    对于选择读研,小刘有着很明确的目的:“觉得自己还没有做好工作的准备,即使工作起点也不够高。”对于研究生生活他也有着清晰的认识和定位,他说:“其实Master就是一个为工作做准备的阶段,看看国外的Master的设置就知道了。我觉得自己不适合于做学问,所以一进学校就开始为将来的工作做准备。当然,这并不是说就不学习了,恰恰相反,很多顶级的咨询公司和投行都十分看重你的专业成绩,甚至会问你的高考成绩。我十分注意自己的发展方向,尽量多学习一些实用性强的东西,不太在意理论。”基于此,读研之初他就给自己定下目标,两年之后要到全球top5的投行工作。为了完成这个目标,他两年的时间过得精彩而紧张。
   
    完成课业是根本,人大的研究生毕业要修满30多个学分,所以小刘研一将大部分的时间花在了课程学习上。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学习期间,小刘不放过任何一个对未来工作有帮助的机会。比如他想尽办法积极参加导师的国际项目,甚至还跟着导师到美国去出了好几趟差,认识了不少金融界的人士,这对他后来的发展帮助极大。
   
    此外,小刘对实习也进行了一番规划。他认为实习并不是越多越好,关键是要能学到东西,最好和自己的发展方向一致,不同的实习要有连贯性和相关性,最好是有计划的。比如他自己先是在证监会实习,深入了解国内、国外的金融业的规则和运作模式,后来又到一家著名的战略管理咨询公司实习,咨询公司和投行的业务联系十分紧密。实习时间的安排,小刘认为每家三个月左右最好,这样能初步了解公司的业务和业界的发展。实习经历多而杂、时间短是最不可取的,这会让企业认为你不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并且是个没有毅力和耐心的人。
   
    就这样,对自己有明确规划的小刘,用两年时间给自己打造了一份完美的履历,经过和众多名校生、海归近乎白热化的激烈竞争之后,小刘顺理成章地拿到了梦寐以求的Offer。
   
    “三年制”阵营:踏踏实实做学问
   
    中国人民大学是此次“三年制回归”的代表,所以了解人大此次改革的心路历程对我们认识三年制是很有帮助的。接受采访的人大某学院院长告诉记者,人大这次努力推动三年制改革主要基于对学术研究的考虑。他说,经过了几年“两年制”的培养机制,学校发现,两年制研究生的学术水准无法保障,很多人读了两年的硕士,连基本的学术功底都没有。名校的基础是学术研究,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置研究生学术水准于不顾,无疑是舍本逐末。
   
    学校的认识正是那些想踏踏实实做学问的同学的心声,这些学生通常在本科时就醉心于学术研究,立志要在学术领域做一番事业,所选择的专业也是自己的兴趣所在。读研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过渡期,是学术研究的入门阶段,读博或者出国深造才是他们最终的梦想。
   


1
[2] [3] 下一页





欢迎光临 考研 (https://www.kaoyan.co/)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