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最近的新传考研人:复最狠的习,敲最多的木鱼

[复制链接]
dayday 发表于 2022-12-8 16:46: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敲电子木鱼,见数码佛祖”最近,网络修行在各个社交平台上大火,颇有种“全网修行”的壮观。



“上午疯狂骂人,下午疯狂敲木鱼”“每天敲五百下木鱼,告诉自己不要疯”“面对这个世界,我能做的只有敲木鱼了”……敲木鱼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网络景(奇)观。这让我们不禁发问:为何“一夜间”大家开始全网敲木鱼?敲木鱼究竟是一种抵抗还是一种投降?我们应当如何解读当下的赛博修行?




法国学者拉康曾指出,符号是“挖空存在使之成为欲望”的东西。也就是说,符号正是由于客体的不在场才具有意义。因此,某种东西在我们内心所激发的情感会自发地附加在代表这种东西的符号上,这导致了符号崇拜的产生。


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开始了对自然力的崇拜,因此,为了获得足够的生活资料,人们举行各种仪式进行控制、祈祷、祭祀、赎罪, 以取悦于他们所认为的能够控制他们所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的神圣事物或者超自然力量。


随着人类在物质领域从获取阶段进入生产阶段,这时的人类已经凭借自身的知识与大自然的条件生产出剩余产品,但为了维护既得的政治、经济利益,巩固业已形成的社会分工,此时的统治阶级利用人们心目中的“万物有灵论”等自发宗教意识,控制神权,而创造了人为宗教。


然而,无论如何,人类的信仰实质上是一种典型的符号 (及其世界) 崇拜。只不过由于符号的表征方式、符号所指的神圣性以及所指等同于指涉物(比如把神的画像当做是神本身)的误识,掩盖了宗教的符号特性。


进入到当下,尽管我们已经存在于所谓的“无神论”社会,然而,这种对于符号的崇拜并没有偃息旗鼓,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德波在《景观社会》一书中提出:“在今天资本主义的抽象系统中,比商品实际的使用价值更重要的是它的华丽外观和展示性景观存在。”列斐伏尔也指认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统治和奴役结构从物质生产—经济域向消费—符码域的转换。鲍德里亚则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犀利地指出:当下,人们消费的不再是物品本身的功能,而是依附在商品上的符号所代表的文化意义。人们对于物的向往,不再只从使用价值来考虑,而是更多地追求符号价值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在这种意义上去理解当下的网络修行,就不难发现其背后符号崇拜的影子。其实,不论是之前的转锦鲤攒人品、考试周“拜”孔子,还是当下的电子木鱼、在线烧香,这些“花样百出”的互联网迷信背后的逻辑其实始终一致,我们在意的根本不是行为本身,锦鲤和木鱼也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其不过是一场历史悠久的符号崇拜而已——锦鲤、孔夫子像以及木鱼,不过是承载了意义的物,而我们却因此而将之奉为“神灵”


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进行更进一步地追问:这种符号崇拜究竟缘何?



正如斯宾诺莎在《神学政治论》中所说:“如果人能够按照一定的法则支配围绕自己的情境中的一切,或命运常向人们显示善意的话,那么人们决不会去相信迷信。然而,人们常常陷入法则全然不起作用的各种困难之中……因此在希望和恐怖之间痛苦地动摇着。所以,人在大多数情况下,往往显示出随便信奉某种东西的倾向”。


当下,焦虑已经超越了个体的范畴, 成为一个社会或时代的普遍精神症状。而其背后更深层的原因,则是现代性所导致的现代文化创造主体的价值迷失。


正如有学者所说:“社会高速发展带来全方位的社会压力,便捷科技引发多层次的未知风险,众声喧哗的媒介生态酝酿更无边的价值危机,从这个角度看,“日常迷信”所折射出的“概率崇拜”无疑应验了那些勇于直面现代性诡谲的学者们曾经做出的判断:查尔斯·泰勒以三重关系来罗列现代性的隐忧,鲍曼用不安全感、不确定感和不稳定感来突出现代性危险的“三位一体”,博格斯以现代知识分子的建制和分类透视现代性的矛盾,阿帕杜莱以五个景观针砭现代性对人类社会的全方位构建……”


通过对互联网上大家的各种“修行”进行“赏析”,可以发现大家的“修行”初衷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为未发生的事情求好运,求财富、求桃花、求上岸……将对未知的不确定性投注于一种“有意义”的行为—修行上,借此获得支撑自己走到未来的勇气以及面对现阶段挫折的信心;



另一类则是为已发生的事情求解脱,如今天骂人了敲敲木鱼为自己积功德、今天没学习敲敲木鱼减少一下自己心理的罪恶,在这种情况下,修行就成为一种对现实生活中的自我时空行为的拯救,为的是心灵的安定和平衡。



的确,面对愈来愈快的生活节奏、符号意义的碎片坏和断裂性、以及疫情时代下的生存和生活压力,人们由于价值迷失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到达了顶峰,现实的无奈和内心的无助交织,使得人们只能使用敲木鱼、电子烧香等形式来为自己的情绪找到一个暂时的突破口。



也许有人会说,这种“赛博修行”可以看作是当代人的一种反抗,其行为本身蕴含着个体的自我拯救,然而,这真的是拯救吗?我想未必。


有学者曾指出:“在当下,面对现代性的自悖所带来的焦虑,人们一边在“日常迷信”的概率崇拜中分流注意力、获取慰藉,一边又将“日常迷信”视为某种传播实践,自发地参与到社交互动中,来完成网络社交的自我塑像和社交群体的价值认同。”


我想,这种所谓的“赛博修行”根本无法帮助主体完成所谓的价值认同,其作用不过是在互联网的喧嚣呼应中让注意力短暂的转移和分散,从而帮助我们暂时在社会扑面而来的压力中获得短暂喘息罢了。


就像敲800下木鱼也还是要回到暗无天日的复习和麻木繁复的工作中,就像愤怒和不安的情绪只会在一声又一声的哒哒声中更加肆意,甚至就连那所谓的电子木鱼APP也被广告商盯上,开始成为新的资本家剥削的手段……所以,与其说赛博修行是一种弱者的抵抗,是一种无意义的寻找意义,还不如说它是一种无奈沧桑背后的戏谑,是一种默认之后无可奈何的可笑乐观。


因为,不乐观,不往前,又能怎样呢?


写在最后:

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的结尾引用了本雅明的那句“因为有了那些不抱希望的人, 希望才赐予了我们”。本文也以此与大家共勉,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是不抱希望的希望追寻者吧。


你最近有“赛博修行”吗?你怎么看这件事,欢迎在评论区跟我们交流哦!

注:文中图片均源于网络,侵删

参考文献:

1.朱慧劼,王梦怡.阶层焦虑症候群:当代青年的精神危机与出路[J].中国青年研究,2018(11):77-82+97.

2.王安琪.网络社会如何放大人的单向度——以马尔库塞技术批判理论为视角的考察[J].国际新闻界,2011,33(06):85-89.

3.董向慧.当代青年人热衷网络迷信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0(06):83-86+82.

4.曾庆香,苏学良,邱秀聪.从模拟到表征再到自我指涉——论人类的三种符号崇拜[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06):33-37.

5.肖屏.祖先崇拜与中国佛教造像的世俗化[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6(01):72-76.

6.刘汉波.符号赋权、焦虑消费与文化塑造——作为青年亚文化的“日常迷信”[J].中国青年研究,2020(01):105-111.



最后别忘了到沪学网下载免费课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关注我们:

官方微信

APP下载

官方群:651222885

官方QQ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