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中的增长与发展、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合作与区际关系、区域经济政策与惯例的一门学科,是用以分析现实空间中区域经济问题的一门新兴应用经济学科。沈阳大学区域经济学硕士生的培养目标是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较系统的区域经济学专门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区域经济问题的观察分析能力、区域经济政策的实施能力和从事区域经济管理具体工作的能力。
本专业招收两个研究方向:
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主要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不平衡性和规律性,探索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模式,为促进辽沈地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方案。其研究注重研究内容的应用性,研究对象的差异性和研究方法的定量性。
2、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主要针对特定的区域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生态、经济、社会三者统一的角度来研究实现区域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发的战略与对策思路,该研究方向注重时间上的纵向性和区域经济的持续性。
财政学是研究政府收支活动及其合理性的学科,着眼于与治理国家有关的财力集中及分配的公平与效率问题。沈阳大学财政学专业以政府资源配置和税收理论实践为主要研究内容,以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长期性问题为主线,运用先进的研究方法,重点研究财政税收体制的完善、财政税收政策的运用和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创新等问题。既研究适合全局性、普遍性的我国财税制度、财税政策和管理体制,也研究适合局部性、特殊性的与辽沈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地方财税政策体制。本专业已经逐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经验丰富、科研实力强的学术团队。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6人;具有博士学位4人、硕士学位7人;有注册会计师资格2人。近五年来,本专业承担辽宁省科技计划、辽宁省财政科研基金、辽宁省高校科研规划等各类项目共16项;获得各类科研成果奖8项;出版学术专著11部;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2篇。
该专业研究生培养力求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突出面向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培养财税复合型人才目标的同时,兼顾了学生继续深造和参加注册税务师等资格考试的需求。
金融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各领域货币与资本运动、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理论与方法的学科,是一门兼具理论性与实务性、微观与宏观、国别性与全球性特点的综合性学科。我校金融学科自创建以来,依据金融学在现实发展中的重大变革需要,选择商业银行管理、资本市场运营作为本学科的重点研究方向,以服务于地方经济为宗旨,形成了自身的学科发展特色。
1.商业银行管理方向。以商业银行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良性发展及其对经济的支撑作用。重点研究商业银行组织制度及管理创新、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估、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及控制、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地方金融功能的强化等内容。
2.资本市场运营方向。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蓝本,借鉴西方金融理论和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成功经验,研究资本市场的基本理论及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重点研究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有效运作及风险管控、中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地方资本市场的发展等问题。
该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坚实金融学理论基础和较高应用技能的专业人才,尤其是熟悉资本市场运作、掌握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技能的高级金融人才。
产业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中有关产业发展、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组织和管理、产业政策理论的一门学科,是用以分析现实产业经济问题的一门新兴应用经济学科。沈阳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生的培养目标是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较系统的产业经济学专门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有产业经济问题的观察分析能力、产业经济政策的实施能力和从事产业经济管理具体工作的能力。
1、产业技术创新与发展战略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产业技术创新群的极化规律、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效应、技术创新与产业地区布局、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战略等。本方向具有学科上的交叉性、学术上的前沿性和布点上的稀缺性的特点。
2、产业发展与政府规制
政府规制包括经济性规制和社会性规制,前者包括价格、进入与退出、融资、质量和信息等方面的规制,后者主要是针对外部不经济和内部不经济等问题的规制。本方向具有针对性强和辐射面宽的特点,对解决辽宁老工业基地乃至中国老工业基地产业可持续发展中公平竞争环境的营造、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和产业安全的维护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植物学瞄准国际前沿领域重点在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外来生物入侵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研究的内容有:外来入侵生物种类的调查与监测, 外来入侵植物的入侵机制与生物生态学研究, 外来有害生物风险评估, 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及种质资源的研究与保护。尤其是近几年对外来入侵生物的深入研究,形成了本研究方向的特色。
近年来,对外来入侵生物的研究取得显著成果并形成一定优势。在我国首次对入侵杂草牛膝菊的生态适应性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牛膝菊叶属性对CO2与O3浓度升高的响应,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入侵植物牛膝菊的适应性生态特征的影响;并对牛膝菊的生长规律、化感作用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目前,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分析牛膝菊的遗传分化的格局,旨在从分子生态学的角度阐明牛膝菊入侵的分子生态机制。在植物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研究和利用有益的植物等所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以及以此为基础进行生物合成或全人工合成的与天然化合物结构相同的物质进行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另外,在露地杜鹃和越橘的杂交育种和产业化关键技术攻关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动物学在生物种类鉴别、资源开发、有害生物预警方面形成了较稳定的特色:建立了以蚤蝇为主的无缝部蝇类形态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体系,为害虫防治和益虫的资源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应用DNA条形编码新技术方法,构建辽宁省有害生物DNA分类数据库,建立辽宁省有害生物快速鉴定、预警平台。探讨在城市生态系统下的有害动物发生规律,成灾机理与控制技术和措施。在生物力学领域从事细胞牵引力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动物细胞在发育过程中的细胞牵引力的产生机制、功能及其临床意义进行研究。
本学科依托辽宁省城市有害生物治理与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近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攻关计划、辽宁省和沈阳市科技计划课题的大力支持下,取得显著科研成果。在我国首次系统地研究了双翅目蚤蝇科昆虫的生物多样性,基本查清了种类与分布,并进行了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所取得结果已成为国内外了解中国蚤蝇的最主要来源,并在指导有害蚤蝇的防治和入侵红火蚁天敌蚤蝇资源的开发利用等起到重要作用;开展了城市生态系统下的有害生物预警与防控研究,对国槐尺蠖等危险性传入害虫发生规律进行研究,提出了城市系统有害生物数字化监控系统。系统的研究主要土栖害虫金龟子的分子识别技术。
微生物学在利用功能微生物治理环境污染、防治病虫害以及酶制剂方面形成了较稳定的特色:利用光合细菌和絮凝微生物治理污水与生态修复方面;探索害虫对大型有毒真菌毒素的毒性反应和致病机理,在利用发酵工程技术批量生产大型有毒真菌生物毒素杀虫剂;筛选出耐低温产甲烷细菌优良菌种,并研制出配套的系列沼气罐。利用用β-甘露聚糖酶作为研究重点,筛选高产菌及工业化生产条件和生产工艺。
近年来,在科技部攻关计划、辽宁省和沈阳市科技计划课题的大力支持下,取得显著科研成果,并形成一定优势。本方向在利用光合细菌和絮凝微生物进行菌种繁育和水体污染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方面取得多项成果,其中“北方大棚复合光和细菌富集培养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在污水治理和棚菜化学农药生物降解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甲烷细菌沼气发酵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原创成果,筛选出多株耐低温的优良菌株,研发出北方罐式沼气发酵技术,在北方广泛应用。通过DNA重组、基因工程等分子生化手段和发酵工程技术,研制出多种酶制剂,在食品保健行业和轻工业方面取得一定成果。
生态学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生态的影响、土壤-植物系统温室气体排放,及土壤污染阻控与农产品安全方面形成了较稳定的特色:主要研究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土壤C、N、P和S等生源要素及其他养分元素剖面分布特征的影响;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生物、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影响。重点研究植物N20和CH4的排放特征、影响因素与生成机理;土壤C、N储量以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土壤N2O排放的微生物过程。 重点研究农业面源污染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养分与污染物的交互作用,土壤污染对生源要素循环利用的影响,设施菜田污染阻控、农产品清洁生产技术。
本学科在系统研究东北地区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生态影响方面处在国内外领先地位,选取东北地区4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玉米地、水稻田、林地和撂荒地)区域代表性强、研究尺度小(全部样地在4公顷范围内)可比性极强、全部数据均采用实验室实测法可靠度高。在植物N20和CH4的排放特征、影响因素与生成机理方面和土壤C、N储量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寻找排放源及其排放规律和机理对揭示和控制全球变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相关研究现已取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课题、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中国科学院陆地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基金课题立项支持。
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环境的物理、化学、生物三个部分的学科,它提供了综合、定量和跨学科的方法来研究环境系统。由于大多数环境问题涉及人类活动,因此它也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在宏观上,环境科学要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要力图发现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协调的规律;在微观上,要研究环境中的物质在有机体内迁移、转化、蓄积的过程以及其运动规律,对生命的影响和作用机理,尤其是人类活动排放出来的污染物质。
环境科学(工学)依托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始建于1981年,累计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928名本科生。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壤污染生态和环境生物理论与技术。
环境科学(理学)依托科学技术中心,有正副教授9人,11人具有博士学位,2023年被批准为辽宁省高校优秀创新团队。五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40余项,其中国家973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863计划子课题2项、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项、省市科技计划30余项,科研经费1670万元。始终瞄准环境科学领域的科学前沿,结合国家和地方的实际需求,注重环境学、生态学和材料化学等多学科融合,逐步形成了两个具有特色的学科方向:污染土壤生态修复,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与规划。运用多学科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污染土壤中典型污染物与生物的相互作用与生态毒理,探索土壤污染诊断的新方法。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其中SCI/EI 收录26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5项,已获得授权2项,出版教材与著作1部,获辽宁省科学进步二等奖2项,学术成果奖2项。
环境工程是一门应用工程学和其他有关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控制和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环境,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工程技术学科。
环境工程(工学)依托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 1981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是我省最早建立的环境工程专业之一,至今培养毕业生近千名。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利用及水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
环境工程(理学)依托科学技术中心,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实践中,本二级学科始终瞄准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科学前沿,结合国家和地方的实际需求,注重环境学、生态学和材料化学等多学科融合,逐步形成了以下三个具有特色的学科方向:分散污水生态处理与回用,环境净化材料及其应用。有正副教授13人,15人具有博士学位,2023年被批准为辽宁省高校优秀创新团队。五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6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子课题2项、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项、省市科技计划30余项,科研经费1550万元。在污水生态处理等领域,完善了污水土地处理技术体系与工艺设计方法,开发了多种基于超分子受体化合物的环境净化材料,确定了以低价褐煤为原料的活性碳吸附剂制备工艺,建立了北方重工业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技术体系。近五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50篇,其中SCI/EI 收录17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11项,已获得授权3项,出版教材与著作4部,获辽宁省科学进步一等奖1项。
材料物理化学是研究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成分、微观结构、热学、力学、电学、光学等性能,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影响规律的基础性学科。本学科注重纳米科技、生态环境与新能源等多学科领域的相互交叉与相互渗透,重点研究纳米技术在信息、环境保护和新能源材料等领域的应用,为新材料开发及应用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材料化学合成及应用,环境净化材料制备与表征,新型储氢材料。
本学科以辽宁省先进材料制备技术重点实验室为平台,拥有先进的仪器与设备,已形成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该学科有教授3人,副教授2人,博士7人。近年来,研究团队承担一批包括国家科技支承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子课题、国家“973”计划子课题、辽宁省科技攻关、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博士启动基金、沈阳市科技攻关等科研项目40余项,研究经费达500余万元,申请发明专利8项,获发明专利5项。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46篇被SCI收录。本学科培养出的研究生具有坚实的材料物理化学基础和研究能力,毕业后适宜从事涉及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环境材料等高科技产业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材料学是研究材料组成、结构、工艺、性质和使用性能之间关系的学科,为材料设计、制造、工艺优化和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范围包括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通过研究材料成分、组织结构、制备工艺以及加工过程与材料宏观性能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律,为开发各种新材料、高技术提供理论基础。本学科注重基础理论的培养,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现代材料学科更注重研究各类材料及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的交叉性和综合性。
材料学(工学)隶属于机械工程学院,该学科主要研究材料的合成与制备工艺—组成与结构—材料性质—使用性能四方面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发展新型材料和合理有效地使用材料。材料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应用基础学科,它既要探讨材料的普遍规律,又有重要的工程价值。材料学的研究范围包括金属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
材料学(理学)隶属于科学技术中心,依托辽宁省先进材料制备技术重点实验室,拥有先进材料制备和表征设备。注重研究生教育和科研院校间合作,与国内外著名科研院所保持长期合作与交流,可在国际前沿领域开展高水平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功能陶瓷材料,结构陶瓷复合材料,金属材料腐蚀与防护。现拥有一支教学水平高、科研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其中:正副教授5人,博士7人。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973”计划子课题及省市科研项目40余项,经费达200余万元。在高频片感用陶瓷介质材料、结构陶瓷复合材料、有机无机发光材料和金属材料领域取得丰硕研究成果,部分研究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1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7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出版专著4部。
材料加工工程是研究控制材料的外部形状和内部组织结构,以及将材料加工成人类社会所需求的各种零部件及成品的应用技术的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材料加工工程学科的内涵已超出原有的范畴,与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机械、自动控制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
材料加工工程(工学)隶属于机械工程学院,主要研究生方向为焊接技术及其自动化,表面改性技术与材料,材料凝固成型技术,新材料加工工艺与与应用。
材料加工工程(理学)隶属于科学技术中心,依托辽宁省先进材料制备技术重点实验室,拥有先进材料加工和表征设备。同时,注重研究生教育和科研的院校间合作,与美国、新加坡和国内著名科研院所有长期合作与交流,可利用对方条件在国际前沿领域开展高水平研究。研究方向主要有:薄膜材料与技术,激光再制造技术,金属材料组织控制技术。现有教授6人,教师100%具有博士学位。近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子课题、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省市科技基金等各类项目40余项,研究经费达200余万元。发表论文约200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录100余篇次;出版学术专著8部;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2项;获得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6项。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管理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及相应的工程技术方法解决管理方面的有关理论与实践问题。
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学)隶属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依托管理科学与工程开放实验室、装备制造业综合自动化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拥有一流的科学研究环境和研究生培养条件。侧重于应用定量方法,研究工业工程、环境管理、信息管理、工程与项目管理等领域中的有关管理科学与工程问题,主要研究方向有:生产流程优化与控制、环境管理与规划、信息管理与商务智能、工程与项目管理等。
本学科已形成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学术队伍,队伍中教授6人,副教授8人,讲师3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1人。近五年来,主持承担各类科研课题10项,累计获得科研经费2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管理科学与工程(管理类)隶属于工商管理学院,侧重于研究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管理理论、方法和工具。应用现代科学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管理的效率。主要研究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资本运作与风险管理。本专业经过8年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很多成就,现在已有毕业生50余人,其中部分研究生考入同济大学、山东大学、东北大学等“985”院校博士研究生。
机械工程是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各类机械装备和生产制造技术的重要工程领域,该领域涉及机械设计、制造、试验、使用、维修等基础理论、技术和方法,并与材料工程、动力工程、电气工程、电子与信息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工业设计工程等领域及力学学科密切相关。
该领域具有百年的办学历史,积累了丰厚的教学、科研经验,并在特种加工、生产过程控制、管道输送以及数控技术等方向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本专业领域注重实用技术的应用,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并有国内知名企业的企业导师参与联合指导。
本专业培养掌握机械工程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够承担新产品和成套设备开发设计、生产工艺设计及实施、生产设备管理及使用维修、生产过程中检测及控制等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材料工程是研究、开发、生产和应用金属材料、复合材料的工程领域,本领域涉及材料的获得、质量的改进、使材料成为人们可用的器件或构件的生产工艺、制造技术、工程规划、工程设计、技术经济管理等工程知识,并与冶金工程、机械工程、控制工程、电气工程、电子与信息工程、计算机技术、工业设计工程、化学工程等领域密切相关。
本专业领域以沈阳大学国际焊接工程师培养基地、国家铸造工程师培训基地、辽宁省先进材料技术重点实验室、机械学院实验中心等为依托,同时借助辽宁省(特别是沈阳市)行业企业联合实践基地,侧重焊接自动控制、焊接工艺研发、铸造工艺设计与研发、塑性成型工艺设计与研发、热处理设备改造及工艺优化、材料表面改性技术工艺研发等方面工程实际能力的培养。
工业工程是一门以系统效率和效益和为目标的独立的工程学科。该领域覆盖面和待业适用面较广,如机械工程、电气工程、材料工程等。主要应用社会科学及经济管理知识、工程技术手段和方法解决系统管理问题。工业工程领域的特点是强调“系统观念”和“工程意识”,重视研究对象的“统筹规划、整体规划和经济和现代工程管理理论。本学科旨在培养系统掌握工业工程基本理论与方法、懂得现代工程经济和现代工程管理理论、掌握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先进技术和手段并能综合应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高级人才。
本学科拥有一支精干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研究生导师22人、专职教师31人,获得各极横、纵向科研课题43项,兼职教师17人,均为高工以上职称,都是企业的精英型人才。
本学科拥有先进的多媒体教室、案例教室、案例讨论室,拥有经济与管理实验实训中心、工业过程监控实验室等大型综合实验室4个,现有北主主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兵工物资沈阳有限公司等10余家大中型企业作为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依托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系和辽宁省装备制造综合自动化重点实验室,围绕学科发展前沿,强化学科研究特色,注重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两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1、复杂系统建模、优化与控制方向:针对具有连续与离散耦合、表态与动态耦合、信息冗余或缺省的复杂工程系统,研究复杂系统的集成建模、优化控制、分析监控与动态调度等理论与方法,内容涉及离散事件与混杂系统、开头切换系统、矩形广义系统、组合与中立系统、多智能体系统等。
2、先进网络化控制技术方向:围绕目前普遍应用的工业以太网、现场总线和无线传感器网络,开展网络化控制相关技术及应用的研究,内容包括信号量化、数据传输、网络容错、智能控制、过程监控等理论与方法。
本学科已形成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学术队伍,队伍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7人。近五年来,主持承担各类科研课题1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高校和市级科研计划项目4项,横向科研课题7项;累计获得科研经费近200万元,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以主攻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的学术前沿课题为主攻方向,同时注重工程实践与应用研究。主要研究现代测控技术、基于网络的检测技术与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并应用于区域生态环境监测、模拟与预警、工业过程或设备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焊接自动化和智能浆体输送装置制造中,形成了较突出的特色。
本学科已形成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学术队伍,队伍中教授5人,副教授1人;具有博士学位5人。近五年完成科研课题12项,其中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沈阳市科技计划5项,横向科研课题6项,科研经费300余万元;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第一完成单位),发表论文50余篇。目前承担辽宁省、沈阳市科技计划课题6项,横向科研课题7项,在研课题经费200余万元。
该专业的研究与应用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符合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而且紧密结合国民经济的实际情况,对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装备的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系统工程以推进企业技术进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为目标,集成先进管理理念、决策理论与最新信息技术方法,对企业的生产过程优化与物流管理提供决策支持。主要研究产品结构优化及生产管理过程建模、网络化制造、虚拟企业的物流管理及供应链管理、知识管理与知识工程,以及上述研究方向的应用。
本学科方向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的学术队伍,其中包括教授3人,副教授3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4人,硕士学位4人。近5年来承担或完成科研项目10余项,累计获得纵向科研经费100余万元,横向科研经费150余万元,其中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沈阳市科技计划4项,辽宁省高校科研计划项目2项,沈阳市信息产业局项目2项。近5年来,获得沈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软件著作权1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及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30余篇被SCI、EI、ISTP等检索,结合上述成果出版专著5部。
本学科方向应用系统工程思想,对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定量的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并运用相关前沿理论和技术进行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学科方向可以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一批从事系统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人员,进而提升与推动相关领域科学管理、科学决策与现代化水平。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是控制科学和工程一级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以信息处理与模式识别的理论技术为核心,以数学方法与计算机为主要工具,研究对各种媒体信息进行处理、分类和理解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构造具有某些智能特性的系统。
本学科培养从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的研究、开发、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具有坚实的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对于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某一研究领域的进展和学术动态有较深的了解;能够熟练利用计算机解决本学科的有关问题;具有从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中的某一研究方向的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并取得有意义的成果;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
学科研究范围包括:模式识别、图象处理与分析、计算机视觉、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计算智能、信号处理等。
主要课程设置有:随机过程与数理统计、优化理论、数理逻辑、数字信号处理、图象处理与分析、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机器人学、计算智能、非线性理论(如分形、混沌等)、控制理论、系统分析与决策、计算机网络理论等。
物流工程领域以物流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利用现代管理技术、计算机技术与自动化技术,研究物流系统的资源配置、物流运作过程的控制、经营和管理的工程领域。主要研究范围包括:物流产业规划与设计,物流园区、物流中心规划与设计;物流信息系统规划、设计、维护,物流设施与设备的规划、设计、配置与运用;物流产品开发、研制、推广与运用,物流系统功能规划与设计,物流系统流程设计与优化;企业物流的管理与运作、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的运输管理,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国际物流管理等。
目前我校在该领域主要从事物流装备设计与自动化、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物流系统流程优化与调度、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岩土工程是以岩土的利用、改造与整治为研究对象的二级学科。土木、水利、交通及环境工程等所遇到的岩土问题有明显的共性。大型工程设施建设中,与岩土有关的地基基础部分的设计和施工对于整个工程的安全可靠、经济技术指标及功能的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岩土介质的特殊性,它与一般的结构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有较大的区别,带有明显区域特征。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岩土基本工程性质、岩土工程设计方法、岩土工程施工及测试分析技术等。
该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岩土加固与稳定性、计算岩土力学与地下结构三个方向。
结构工程是主要研究土木工程中具有共性的结构选型、力学分析、设计理论和建造技术和管理的二级学科。随着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出现,结构工程学科的基本构成和内涵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具有很强的社会性、理论性、实践性,多学科的综合性及技术先进、安全可靠和经济合理的统一性。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组合结构、砌体结构等。
该专业主要包括新型混凝土材料与结构性能研究和高强混凝土组合结构两个研究方向。
市政工程主要围绕水的净化工艺与水质安全保障等有关水质科学和工程技术,针对日益严重的水污染及水资源短缺的问题,通过水处理工艺技术与城市水资源优化管理技术的研究,探讨有关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工艺,研制开发水处理与城市污水资源化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建立水处理创新体系。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生活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城市污水与工业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城市污水生态处理与资源化原理与技术;城市水资源评价与优化配置技术;城市给水排水管网优化设计与运行管理等。
该专业主要包括水处理技术与城市水资源优化管理和污水生态处理与中水回用二个研究方向。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主要研究城市与工程结构抗御灾害的科学理论、设计方法和应用技术。它涉及工程结构、城市规划、地基与基础、信息技术、社会学等领域,是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目前所研究的灾害种类包括:地震、风、火灾、失控物体撞击等具有动态特征的灾害。本专业从工程结构抗灾与灾害防御的两个基本出发点对灾害的发生机理,工程结构的灾害抗御对策及设计方法,新型抗震结构形式的开发,灾害减轻对策与灾后恢复重建,灾害荷载引起的工程结构与工程系统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等方面进行研究。
该专业主要包括结构防灾减灾与工程灾害评估、城市建设综合防灾减灾研究和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与智能控制等三个研究方向。
项目管理是以工程项目为研究对象,在工程经济学、管理科学和系统工程学等学科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工程领域。项目管理需要综合应用社会科学、经济管理知识和相关法律知识,结合工程技术的手段和方法,主要解决工程项目实践中的管理问题。因此,项目管理面向工程实践,具有明显的技术加管理的特征。
该专业围绕工程建设与管理、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牧业管理、工程项目评估与风险控制等领域开展了毓科学研究,承担了多项国家、省、部、市等各级纵向科研课题和校企合作项目,每年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十余篇,并依托全校资源,拥有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实验室、工程造价研究实验室、工程招投标综合模拟实验室、工程检测中心等实验室,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拥有30余家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会计学是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其主要研究工商管理中的会计理论与方法。它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为会计主体外部的投资、信贷决策和内部管理决策提供可靠与相关的信息。其分支学科分类的主要标志是会计主体的内外管理需要。具体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国际会计等分支领域。
该专业一直坚持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为经济协调发展服务的原则,在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实务领域不断提出新观点,研究新问题,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未来旨在建设成为学科梯队更加合理、科研成果更加丰硕、教学科研条件更加优越的具有较强凝聚力和创造力的科研、教学和服务基地。本学科的主要研究领域及方向是:会计理论与方法,财务理论与方法,审计理论与方法、会计信息化。
企业管理是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主要研究企业为实现其经营目标而对企业系统的要素及其相互间的联系所进行的规范和调整活动。企业管理是以现代经济理论和管理理论为基础,以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分析方法为工具,研究经济过程和管理系统变化规律的跨学科专业。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复杂、变革、不确定的环境下,企业如何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就构成了管理学研究的主旋律。同时,企业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发展,更加呈现出多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不断融入到企业管理学的发展中。
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管理与经济学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掌握现代管理方法与技术,具有现代管理观念意识和战略眼光,熟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善于沟通和创新,能在各类工商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商管理人才。
沈阳大学企业管理硕士点拥有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专业功底扎实、学术气氛浓厚、具有较高教学和科研水平的师资队伍。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技术、市场营销、企业投融资管理等。
工商管理(MBA)专业是一种注重复合型、综合型人才培养的学位,是一个具有国际可比性的专业学位。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工商管理领域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及较高的企业管理、经营决策素质和能力,熟悉我国工商管理的实际,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从事各项管理工作的务实型高级专门人才。课程内容涉及管理学、经济学、金融、财务、法律等,能力训练包括组织、领导才能,也涉及以口才为依托的沟通能力,把握全局,进行敏锐思考、判断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
我校MBA以“求真、创新、团队、诚信”为基本宗旨,依托实力雄厚的工商管理学院,现有MBA专任教师45人,其中博士学位获得者占42.2%,具有高级职称者68.9%。开办独具特色的MBA精品课程、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项目,设置服务完善的MBA发展中心,形成了“前沿专题与系统课程并重,资深教授与企业精英联袂,西学精华与本国经验融合,模拟训练与案例研讨互动”的鲜明特色。
旅游管理是从旅游业运行的全过程、全方位角度研究与旅游活动密切相关的经营要素的市场运行规律、优化配置体制、管理模式以及服务流程构建,最大限度地为旅游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高效的服务,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掌握具有旅游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和管理方法及能力,能够胜任现代旅游业实际工作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旅游管理专门人才。
旅游服务与管理方向重点研究旅游供给主体(政府及旅游企业)所提供的服务和产品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如何满足消费需求以及管理要素的运行规律和运作模式。本研究突出整体性、创新性和地域性。
旅游资源与环境方向是以旅游吸引物为核心,在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并为旅游业所利用,从而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现象和事务中创造与环境和谐统一的旅游吸引功能。本研究突出学科融合性、方法系统性和地域性。
技术经济及管理是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是当代技术发展、管理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结合的产物,是将技术与经济管理相结合的新兴学科。
本学科设有现代服务业技术与创新管理和区域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2个研究方向。现代服务业技术与创新管理方向重点研究现代服务业技术与创新(如资本运营方法与投融资创新)、现代服务业企业战略与管理(如技术创新评估论证、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微观问题;区域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方向重点研究区域经济振兴及发展模式创新、产业联动发展、产业集群发展、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等宏观问题。
本学科旨在培养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扎实的分析能力和全面综合管理技能,掌握国内外现代服务技术与管理技能,能够从事区域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相关分析和管理工作的创新型、复合型高级经济管理人才。在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下,在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发展背景下,该学科具有良好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前景。毕业生可就职于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和现代服务业)、政府机关等。
美术学是艺术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涵盖了视觉造型创作与美术史论研究的广泛领域,是艺术学领域的支柱学科之一,与艺术学理论、设计学等一级学科均有着密切的联系。我校主要招收的培养方向为: 油画,中国画,民间美术,雕塑和版画。
油画方向着重新表现油画图式的研究、材料与表现技巧以及油画前沿问题的研究;中国画方向依据中国画传统材料工作室的技术支撑,强化民族绘画优势的文化原点,注重艺术实践与创作能力的研究;民间美术方向主要是研究民间美术的艺术风格,造型特征及其材料应用研究及材料实验与传统手工艺拓展;雕塑方向主要研究的是以实现传统的造型手段向多元化,更具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艺术实践的拓展研究;版画方向融汇当代版画创作和教学理念,涵概版画主体形态、创作观念、创作技能等综合内容。
本学科2023年获得硕士授予权,形成了年龄、学历、职称等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出版专著、编著、教材80余部,发表论文及作品500余篇,国家级入选作品240余件,其中获国家级奖项37件、省级奖项190余件、科研立项11项、发明专利23项,在东北地区同类院校同方向中名列前茅。美术学院的刘明、禹称教授、解勇、李蒸蒸、刘大顺、刘永夫副教授均是国内知名画家。各研究方向教学实践用地充足,设备完善。现有艺术实践工作室16个,2023年以来累计投入设备资金200余万元,美术馆总面积2700平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