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浙江理工大学新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多维融通 校企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

[复制链接]
[db:作者] 发表于 2022-8-16 14:2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近年来,硕博士教育的供给能力显著提升。由此,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学术型和专业型学位结构,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应用人才对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对硕士研究生招生名额持续投入,浙江理工大学新昌联合培养基地每年拥有不少于30名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名额,这些研究生名额由上级主管部门单列特批,并呈逐年增长态势,秉持自愿自选原则,联合培养研究生执行统一招生、分类培养。
浙江理工大学新昌联合培养基地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实际,持续推进“政产学研用”融合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学校+基地+企业”的多元培养环境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兼顾通识,注重实践,真操实练,从而使研究生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中逐步掌握理论知识,形成理论结合实际的良性循环。2023级机械与自动控制学院机电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吴卓翔是首批联合培养模式的受益者,研一在浙江理工大学进行理论课程学习,研二时吴卓翔进驻新昌联合培养基地,在导师胡旭东教授的指导下,参与企业项目——“智能织造信息系统”,顺利参与到天衡信息技术研发团队中,并以此项目为主要内容之一的“纺织工业智能织造关键技术及联网平台”获得2023年第四届中国创新挑战赛(浙江)赛区数字信息行业现场赛二等奖。
得益于新昌及其周边地区大量的自动化、数字化及其智能化设备升级、改造和布局需求,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校结束第一年的理论知识学习后,研二和研三进驻联合培养基地,加入企业的研发团队,开展真实项目实施,一方面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解决现实工程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为用人单位提供人才技术支持。这种高校、基地、地方政府部门、企业协同的联合培养方式为各方带来了积极有利因素。经过几年的积累,实现将高校科学研发优势融入到企业现实应用中,加速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更好地促进地方产业发展,帮助地方在高质量发展中抢占新高地。
随着专业硕士联合培养模式的不断深入推进,实现学生在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研究课题多方面的深度融合,新昌联合培养基地根据应用型、创新型培养目标,紧跟机电工程技术、工业互联网技术、机器视觉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多方协同合作培养新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校内、校外联合培养基地合作模式,深度参与行业企业项目,校内外双导师共同制订研究课题、共同实施培养方案、共同评价培养效果,真正整合校企有利资源,发挥多方优势资源。
新昌联合培养模式从研究生入学开始,就有计划、有侧重、分阶段、系统性地指导研究生做好课题研究方向和职业生涯规划,确保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有效开展。让研究生能够从一开始就有目标、有规划,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充实自己的研究生学习过程。通过实践过程的学习,校内外导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适当引导,让研究生全面认识和准确定位自己的学科方向,并进行实时的调整提升,逐渐形成应用型专业硕士的全链条培养方式。促进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走出校门,打破校内学习和校外工作的界限,通过地方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产学研合作机构等,给研究生创造更多接触行业、产业、应用实践的机会,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相互协调增长。
一个产业的发展需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轮子并驾齐驱,缺一不可,尤其掣肘的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更需要多学科、多层次、多方位的人才交叉融合、共同参与。站在“十四五”发展的新起点上,面对国家科技攻关重大需求,一方面将研究专长与产业科技创新需求对接,另一方面,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产业经济发展成果,打通创新和应用的通道。联合培养,研究生在前,基地在后,高校提供坚强的支撑,共同推进高校、地方研究院、企业的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实现行业产业持续增效升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关注我们:

官方微信

APP下载

官方群:651222885

官方QQ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