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内蒙古大学考研-卫庆怀:难忘的十六年

[复制链接]
[db:作者] 发表于 2023-2-3 18: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难忘十六年


我是内蒙古大学第一届学生,1962年毕业后留在历史系蒙古史研究室从事明代蒙古史研究,1973年10月调到山西大学历史系工作,在内大学习、工作了16个年头。
  16年,是我人生道路上非常关键的时期。在校系室领导和各位老师的辛勤指导与培育下,我系统地学习了历史专业的各门功课,成了有专门知识的有用人才;参加了各项政治运动,从正反两方面的教训中,政治觉悟和政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蒙古史研究室史筠、金启孮、周清澍、林沉等同志带领下,提高了我的科学研究能力,成长为一个能独立进行科研的工作者。  16年,我经历了很多事情。忆及往事心潮澎湃。有喜有悲,有得有失。想到收获提高,喜不自禁;想起做过的蠢事,觉得可笑,对不起同学同事、师长。
  回首16年往事,难以忘怀之事数不胜数。
内容发布【小白杨内大考研真题辅导】
专注内蒙古大学考研,全平台同名
关注我们获得内大免费真题及报考资讯

郝维民先生

  1958年,是难忘的一年。为了勤工俭学,我们班到处积肥。有一次,我们班五六个人,有郝维民、张万和、王文亮、和我及其他人,到内蒙古军区后勤部掏茅粪,大家轮流下到茅坑中,奋力掏粪,真是既臭又累,但大家干得很愉快,没有怨言。参加修建乌素图水库劳动,也是值得纪念之事。那时每晚8点到早上8点,劳动12个小时,挑土、铲土十分繁重,一夜紧张劳动,使人疲惫不堪,但当早晨《东方红》乐曲响起时,每个人不知从哪里更来了力气,挑的土筐一下由两个增加到四个六个,个个行走如飞,忘记了劳累,达到了一天运动的最高 潮。这一年,劳动特别多,如夏天全校师生下乡帮农民拔麦子,秋天帮农民收割庄稼,暑假师生共挖人工湖,冬天参加大炼钢铁劳动等等。


林沉先生

  各民族同学、同事亲密相处,使我对党的民族政策有了深切地体会。1957年10月,我从山西来到呼市,人生地不熟,初次出远门,理应感到苦闷,然而那时没有孤独感。入校第二天,蒙古族同学郝维民、王拯中就陪我们上街购买生活用品,游览呼市,使我感到十分亲切。游览时,天公不作美,刮起大风,蒙古族同学对我们热情关怀,表示抱歉,使我心里热乎乎的。开学不久,蒙语专业同学每天饭后进宿舍大门时都要热情地教我们一两句蒙语,那学期真学会了不少蒙语会话,可惜的是此项活动没有长久地坚持下去。在蒙汉同学、同事相处中,互相敬重,亲密无间。蒙汉两族同学不仅没有什么矛盾,有的还是好朋友。在我们班中,我最要好的同学是蒙古族同学,我最尊敬的大姐是蒙古族人。工作之后,得到了蒙古族同学郝维民、金峰、包文汉等在生活上的照顾;学业上林沉同志给予很大指导,用《蒙语源流》蒙文A、B本替我校对了汉文《蒙语源流》本,这是个很珍贵的本子。另外,林沉、白音、金峰还把阅读蒙文文献中见到的有关明代蒙古史的资料,及时抄成汉文卡片送给我。这种深切的关怀,我永志不忘。


周清澍先生

  师生之情,更是我难以忘怀的。内蒙古大学历史系和蒙古史研究室的师资力量是很强的。他们中有的是北大、南开、人大的高材生,有的本是北大等校原教师骨干或研究生。他们为了支援边疆、支援内大,离开了生活、科研更优越的内地大学,来到内大工作,正是他们高尚品德的体现。他们来到内大后,对学生认真负责,更是令人敬佩不已。他们高贵的品质、谆谆教诲,永远刻在我的脑海中,任何时候我都忘不了他们。
  我热爱蒙古史研究室这个学术气氛浓厚、团结奋进的集体,尤其怀念参加《元史》标点校勘的那一段历史。1971年,经毛主席、周总理批准,中华书局组织标点二十四史。蒙古史研究室同志一致要求参加《元史》标点校勘工作。在于北辰副校长的的鼎力支持下,经与中华书局及翁独健先生联系,争到了这项工作。这项工作经蒙古史研究室绝大部分同志群策群力,由我主持完成。我离开内大已经23年了,但对她的怀念之情始终未减。
作者简介卫庆怀 汉族 1936年生于山西省沁县。1957-1962年在历史系学习。毕业后在蒙古史研究室工作至1973年。现任山西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
内容发布【小白杨内大考研真题辅导】
专注内蒙古大学考研,全平台同名
关注我们获得内大免费真题及报考资讯
最后别忘了到沪学网免费下载课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关注我们:

官方微信

APP下载

官方群:651222885

官方QQ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