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王志丽:考研“教育学统考”的两难

[复制链接]
dayday 发表于 2022-9-24 15: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志丽. 考研“教育学统考”的两难[EB/OL]
.https://mp.weixin.qq.com/s/WT-9049O_5VZp8-wUbcTrw.2019-10-12.

2019年9月中旬,N大学公布了《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其中初试环节中原来由学校自主命题的命题的《教育学基础综合》及《教育学专业基础》科目,改为国家统考科目《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这标志着N大学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从2014年开始的自主命题,又回归到统考模式。同样“回归统考”的还有华中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等,这些院校的教育学考研初试也都从学校自主命题改为了国家统考。

对于考生来说,突如其来的“自考改统考”无疑会带来一阵慌乱。在距离考研还剩三个月的时间点,自考突然变成了统考,让这些院校的备考生措手不及。他们想不明白,为什么就变了呢?为什么要变呢?为什么不能提前一年告知呢?慌乱后也只能接受现实。然后陆续得知,统考也不全是坏事。首先,考生可报考的院校增多,避免了以往必须参加其自主命题考试,才能报考诸如N大学这样的“自主命题型”高校。其次,统考对各个学校的学生都是同一个尺度,避免了专业课考试中本校学生占优势的“起点不公平”状况。最后,在调剂择校中,统考成绩比自考成绩更具可比性,考生和高校在双向选择中信息更透明,选择面更宽。

对于招生单位来说,统考“省事”不少——首先是命题工作。自主命题的方式由于招生专业众多,每个专业都要组织人力物力进行命题,还要为保证试卷的安全、质量、公平性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具体的考务工作中,大量的专业课试卷需要保存、运输、调度和阅卷,涉及考生、招生单位、专业、地区、考场、成绩等各种信息的交互,过程非常繁杂。而且每年的研究生招考工作从报名到考试再到录取、调剂,整个过程只有短短四、五个月的时间,考试组织者和招生单位承受了巨大的工作量和压力。专业课的统考可以大大减少招生单位自主命题、阅卷以及考试机构考务管理方面的工作量,提升整个招考工作的效率。

但是,高效率的招生能够带来“心仪”的生源么?以N大学教育学专业为例,统考与自命题相比:选择题由40分提升至90分(满分300分),辨析题的分数占比减少,材料分析题干脆不考了。N大学教育学的风格,历来是注重学理性,在原先的入学考试中也非常注重考查学生的理论基础(考分260分)。命题风格具有强大的导向性和筛选性,N大学始终坚持“基础理论”风格,通过初试的试卷内容设置,有针对性地吸引那些对基础理论感兴趣的考生。这些有兴趣且擅长基础理论的考生,更容易考上N大学,也更可能在未来的培养中热爱并擅长基础理论研究。同理,每个招生单位自主命题,才可能实现考生和院校在兴趣和专长方面的匹配。从这个意义上说,统一命题无疑会损害不同招生单位的专业特色和特定人才的需求,不利于发挥各单位的专业优势。

硕士生招生中“回归统考”趋势,似乎实现了高效率招生,但在“人校匹配”方面却做出了牺牲。“高效率”是容易实现的,比如高考的效率就很高;全国一张卷子的高考效率更高;用抽签的方式不考试而直接将招生名额分配给考生,效率最高、最接近“机会面前人人公平”……但是,“统一”的生源,真的有利于各招生单位维持并发扬其专业特色吗?如果“特色”不值得珍视,各招生单位还值得独立存在吗?整个学科“一枝独秀”,还怎样实现多元共生、百花齐放?

实际上,招生中的成本和效率并不是我国现阶段独有的状况,我国古代书院也是按需设考择生,其他国家研究生教育也都注重招生单位的自主招生。所以,当前这种“回归统考”的改革,千万不要以为是“改好了”,解决了招考难题。这样的改革仅仅实现了“低成本低匹配”,并没有什么值得庆贺。


沪学网考研课程全免费,首家、全机构、全网实时更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关注我们:

官方微信

APP下载

官方群:651222885

官方QQ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