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考研规划的心理误区

[复制链接]
[db:作者] 发表于 2022-8-13 03:37: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那么考研的规划在于始。在考研漫长备战的起步阶段,同学们难免会陷入考研规划的心理误区。怎么样才能破解这些误区,成功突破考研路上的重重障碍,到达终点呢?
   
    心理误区一:在绝对化的两极中波动
   
    小王参加了一次学长学姐考研经验讲座回来后,感觉自己动力很足,早早就定下了考研的计划,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就能够考出高分。小王回到寝室后立刻为自己定下了一个详细的计划,从每天记多少个单词到每天学习多少个小时。头两天小王每天严格按照计划早上6点起床,晚上12点睡觉,每天都在紧绷中度过。但几天后,这种生活渐渐显得有些让人吃不消。最初只是找各种借口回避计划安排,上午6点的计划,推到8点,逐渐又推到10点,最后开始想“休息一两天”,慢慢地这个计划就被完全抛弃了。拖沓了一两个月之后,小王猛然发现自己复习效率有问题,然后又重回高强度的复习,但是又是只坚持了几天,就反弹到以前拖沓的状态。
   
    误区引爆点:
   
    许多研友在考研时都碰到过制定学习计划的问题。不少人是在前辈研友的建议下才尝试制定计划的,有的人则是因考研的各种鼓励话语非常激动,所以想通过计划来有效地学习。这种想法非常正确,但是在制定计划时,一定要考虑到自己在激动时,往往会对未来的困难和实际计划执行时的平淡单调估计不足。这时候贸然制定下的计划就会过分苛严,待到几天后热情褪去了,计划就显得非常困难,自己坚持不下来。心理学中,有一个现象叫做“计划谬误”,指的就是人们在制定计划时,往往会忽视自己执行计划时可能遇上的困难与意外,造成过分乐观的情况;这种计划一旦执行,任务大多无法按计划按时完成。小王在制定自己的计划时,绝对化地考虑学习上的问题,因此陷入了一个心理怪圈:觉得自己要学习就得刻苦到自己满意为止,制定苛刻的计划;过几天坚持不住后,又变成了另一个极端,完全把书抛开,想什么时候制定出“完美的”计划后,再开始学习。
   
    指南针——冷峻的激情
   
    漫长而枯燥的学习需要一些激情来调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所学内容感到开心愉快,学习的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也是改变命运的途径之一,抱着改变人生的念头去学习,整个过程会显得激情澎湃。短时间的学习中,我们可以鼓动自己的激情,但是考研周期很长,激情却很快会消退。因此我们应该维持一种冷峻的激情:对所学内容抱有浓厚的兴趣。开始为学习制定计划时,最初就假定自己在复习过程中能够保持近乎狂热的状态,是非常不可取的。这种绝对化的做法,常常使得自己的复习缺少稳定性。在复习中,没有必要等到自己计划详尽后再开始。哪怕最初进度较缓,只要是按照一个大体的框架复习,就应该稳步坚持下去。在复习过程中,能不断发现自己的弱点和毛病,并且通过意志力去改变它们,这样的复习效果才是事半功倍的。
   
    心理误区二:夸大兴趣的作用
   
    身边的研友们一个个按照自己的规划开始有条不紊地复习了,从基础抓起,小张对于这样的复习方法很不屑,觉得自己用兴趣和心情来学习这样的复习效果会更好。小张非常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觉得学习知识本身只要靠兴趣就可以做到,考研复习时也不必要制定什么计划。开始复习之初,总是想看什么样的复习资料就看什么样的复习资料,有时候是今天翻翻英语,明天看看政治,后天兴致不错,“灵感来了”,又狠狠地钻研一下专业课。虽然只要一钻研,每个知识点掌握得都很好,但是在每个知识点看完之后,小张就觉得按部就班地看下去有些乏味。因此,小张有时候会把复习重心放在想看的知识点,并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钻研得非常深,他在某个知识点上的看法经常是领大家都很对他刮目相看。
   
    误区引爆点:
   
    小张的问题在不少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他犯的错误是太过于夸大了兴趣的作用,忽视计划在学习中扮演的角色,缺乏对基础知识的重视。虽然小张喜欢钻研的性格使得他对课本上复杂的内容尤其感兴趣,钻研起来有意思,但是大学的课程有相当部分重视的是知识理论框架的建构,因此大部分内容是事实性的,甚至很容易理解的信息;相比之下,学科体系的框架更加显得平平常常,很难让人有钻研的冲动。纯粹按照兴趣来复习时,这部分内容往往被忽略过去,造成复习时知识结构不均衡。小张在复习时没有制定一个有效的计划,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来看书,最后没有能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将考试需要的内容复习完。这是因为纯粹的兴趣作为学习的动力是不太稳固的。人的情绪和兴趣往往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中,兴趣的强度有高低起伏,兴趣的重心也会不时转移,复习时只按照自己的喜好来,结果只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法完成复习任务。
   
    指南针——让自己的兴趣套上计划的外衣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摆正兴趣和计划的关系。兴趣是学习的内部动机,而计划是学习的外部动机。兴趣让我们在学习中获得快乐与成长的体验,但是不能单靠兴趣维持长时间的学习。考研复习往往绵延半年左右的时间,我们必须充分做好计划,把时间有效地组织起来。
   
    兴趣可以让我们在兴致高涨时以最高的效率学习,而计划能保证我们在情绪低落、无心向学时,至少不脱离书本太远,多多少少还是在复习。考研复习的中后期,激情与兴奋都慢慢褪去,疲惫不堪、精神上已经非常脆弱的我们,对已经反复读了好几遍的学科内容往往提不起什么兴趣。这时候,有效的计划反而能够兼顾放松与复习,让我们能以较好的状态坚持到最后。
   
    心理误区三:对自己过分概括化
   
    “最近我定的计划又没能坚持下来,明天我再修改一下计划,让计划变得更合适自己一些。”小李现在一想起考研计划,自己就觉得很为难自己。因为每次定下一个计划,最初都是兴致很高,后来就觉得特别坚持不下去,再后来就是每一个计划只实施了大半个月,又换一个新的计划。三个月之后,“我要换一个专业考,这个专业的专业课太深奥了,一点都看不懂,我是不是应该选择大家都是零基础的法律硕士?还是选择自己本来就读了四年的化学专业。”消极的情绪逐渐蔓延,小李突然对复习产生了一种悲观情绪,每天在自习室里总是心不在焉的,政治和英语复习是很有条理的,但专业课上的消极怠工,让小李的复习状态一落千丈。
   
    误区引爆点:
   
    小李在制定学习计划时陷入了心理误区,即对自己的评价以偏概全。这表现在对自己的非理性评价上,仅仅凭借自己短时间的表现来衡量自己的价值。小李因为自己在学习上遇到一些挫折,就简单地将原因归为自己的意志力等之上,觉得自己“不能坚持”不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换句话说就是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这样的结果常导致自暴自弃、自责自罪,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一钱不值而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在考研复习的初期,本来因为目标方向都不很清晰,在学习的计划性上存在波动是正常的。随着复习的逐渐开始,这种情况就会慢慢消失。但如果因此变得焦虑、抑郁,在学习上自卑,就得不偿失了。考研中最忌讳的是不停地想更换一些看起来容易报考的专业,选择跨专业考研需要谨慎对待,毕竟学习了四年的专业自己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专业课复习起来也会比较顺心。
   
    指南针——不要过度自责,轻松面对问题
   
    回到为学习制定计划上。稳步按照计划学习可以给人一种道德上的安全感,但是赋予计划过高的地位,好像一旦计划没有饯行就是自己道德上堕落,是一种不合理的信念。沉溺其中会让人走入死胡同。人的心理活动是非常复杂的,会受到生理状态周期性起伏乃至各种因素的作用。此外,长期、持续的学习活动不仅受心理的影响,在生活中还有许多不可预知,甚至未被认识到的影响因素,因此学习计划只是对复杂的学习问题的简单化方案。计划被打破说明计划本身并不合理,而不是个人的道德出现了问题。
   
    小李应该首先认识到学习整个过程,在初期有迷茫与起伏是正常的。出现自己没能按照计划学习的情况时,不必贬低自己的价值等,相反,应该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当前的问题,避免陷入过分概括化的误区。冷静下来后,再思考自己不按计划学习背后的原因。如果觉得自己无法摆脱过分自责的情况,试着同自己的好朋友沟通,或者向自己的老师介绍一下自己的学习模式,听听旁人的评价,也许能够让自己更加准确地明了问题在何处。
   
    这三个考研初期容易踩中的雷区,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可要认真看清楚,小心避免,才能取得考研战争最后的成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关注我们:

官方微信

APP下载

官方群:651222885

官方QQ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