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考研动力误区与规划分析

[复制链接]
[db:作者] 发表于 2022-8-13 08: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3年考研人数140.6万,2023年考研人数151.2万!2023年考研人数165.6万!连续三年, 考研人数每年增加10万人以上。作为一个每年要到全国一百多所高校做考研讲座的老师,我在主讲考研宣讲会的时候,总喜欢问学生一个司空见惯的问题:大家为什么要考研?这是一个与学生进行良好沟通的切入点,通过了解学生的考试动机,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当然,站在学生自身的角度,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它可以帮助学生审视自我,确立目标,从而更加行之有效地备战考试,取得成功。不过,面对这个问题,并不是所有的考生都能进行深刻、细致的思考,给出清晰、自信的回答。所以,利用多年积累的考研辅导从业经验,我概括了一些同学在考试动机理解上易陷入的误区,并且总结了一些同学在审视动机的过程中可借鉴的思考要素。希望帮助大家选出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并和所有考研学子共勉。
  据我了解,很多学生面对即将结束的大学生活长时间出于恐慌状态,多路径选择在带给大家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烦恼。很多大学生在面对如此重要的选择时,更加容易患得患失,不知所措。所以,在确立考研动机时往往陷入一些误区,导致考程后期意志薄弱、难以为继,最终走上败悔之路。那么,你真的适合考研吗?你有正确的考研动机吗?以下,跨考教育辅导名师王伟列举了一些典型案例,请大家试着跟自己的想法进行对比,如有相似,则需要大家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了。
  案例一:从众考研派
  这一门派学生占据了考研人群的很大一部分,他们觉得“考研”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看见别人考研,自己也决定考研,不甘人后。他们有强烈的从众心理,认为大部分人干的事情肯定错不了,根本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要考研,典型心理就是“别人考,我也考,考上了最好,考不上拉倒”;典型行为就是当别人去买考研书的时候扭过头来幽幽地来上一句:“我也考研,帮我也带上一本。”
  案例二:逃避就业派
  有的同学上学比较早,到了本科毕业的时候还把自己当成天真烂漫的“小女孩”“小男孩”,不想过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活,你跟他提将来的发展,他跟你唱“我不想不想长大……”他们临近毕业了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可是又不想将来无所事事地待在家里啃老,觉得反正也得工作,不能白白浪费时间,于是想找点事情做,就开始考研了。
  有一部分同学能力其实还比较强,要真正努力未必找不到工作,可是因为读书期间从未真正接触过社会,对于“职场”完全陌生,对于找工作的过程感到陌生和恐惧,不知道怎么去找工作,也不敢去找,一想到去找工作就感到紧张和害怕。也有一部分同学因为看过“杜拉拉”之类的几本职场小说,所以聊天的时候一谈起工作,就一套一套的,可是当你让他真正开始实战的时候,他就哭丧着脸告诉你:“不是我不想找工作而是现在好工作太难找了,我爸不是李刚,也不是李嘉诚……”
  所以,为了逃避就业,这些同学就做出了一个共同的决定——考研。
  案例三:考试依赖派
  这一门派的人,把“大学”当“高中”过,大学四年每天的生活就像高中一样规律,从不迟到,更不逃课,认真做作业,认真准备每一次考试,年年都拿奖学金,几乎没有业余生活。这些同学到了大三的时候才开始思考人生,思考自己将来的出路……想了半天,发现从小到大最熟悉的就是考试,其他的自己好像都不会。看来看去,考研毕竟也只是一种考试,他们很熟悉,也很喜欢,虽然备考很辛苦,但起码熟悉复习套路,轻车熟路。找工作还需要自我分析、行业调研、简历、网申、笔试、面试、形象礼仪、口才营销、体检……还是考研简单,只有客观题和主观题,只要会写名字会涂答题卡就可以了,于是他们决定考研。
  案例四:体验考研派
  有类门派同学的境界很高,他们考研叫做奥林匹克精神——“重在参与”,结果不重要,享受过程。他们认为,考研是宪法赋予他们的权利,有考不上的可能,但是誓死捍卫自己可以考研的权利,他们坚信“不考研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为了这个目标,不管爱还是不爱,有没有目标,有事没事都得体验一把。每年100多万人参与的大事情,不参与体验一把,多可惜。
  案例五:莫名奇妙派
  这些年咨询我的数千名学生当中,有些学生考研的目的莫名其妙,基本跟考研本身没有关系。比如有的学生女朋友在某个城市工作,为了像超级马里奥一样追求公主,于是通过考研追逐自己的爱情;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回答是,一个同学的考研原因竟然是为了省钱!他说:“北京房价这么贵,毕业之后别说买房啦,租房都很大成本,读个研究生能解决住宿问题,三年下来能省好几万呢,不管硕士学没学到东西,这钱省得很是爽……”
  看了上面的案例,也许很多同学已经按捺不住了。怎样的动机才算正确的动机,怎样的动机才可以使人更加坚定,怎样的动机才对得起自己一年的努力付出,怎样才能避免成为以上五个案例中的一个?如果你刚巧处在选择的时间节点上,或者需要重新思考一下自己的路,也许下面的这些思考要素会给你一些启发,帮助你发现自我,正确选择。
  面对选择,是走是留?选择不能抛硬币来决定,深刻认真地自我考量才能帮助自己,以下我列举几个考量时的重要因素,面对这些问题,扪心自问,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相信考研对于你应该不会错。
  问题一:我是否还想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继续深造?
  在我辅导过考研成功的学员当中,据不完全统计,有三成左右的考生奔着继续深造的目的而选择考研。
  这部分同学又根据深造的诉求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大部分是应届考生,他们认为读研一方面可以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另一方面能帮助自己打造专业“核心竞争力”,从而在职场上取得优势,谋得高薪工作或者在专业领域继续深耕,获得非凡的专业成就。两三年的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之后,他们将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
  有深造目标的人选择考研是一个值得肯定的选择,并且这类考研人在复试中也是最受导师青睐的。
  第二种类型的人群是想在工作岗位上进一步增强自己的业务素质、提升业务水平。因为研究生期间是一个可以静下心来认真学东西,做事情的时期。这也是为什么有很多考生放着高薪不要,却选择考研这条路的原因,报考MBA的学生很多属于这种情况。
  第三种类型的人怀着考研后出国深造的理想而考研,在他们看来国外拥有更为广阔的天地,就算将来回国工作也至少在国外镀了一层金。而对于一些本科院校“出身不太好”的同学来说,本科后直接出国很难申请到国外一流的大学,因此他们不得不选择先读研再以研究生院校为跳板出国深造。
  问题二:我是否还想追逐自己感兴趣的专业?
  很多人的本科专业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主要是由于当初填报专业的时候对所报考专业的研究领域、应用价值、发展前景一无所知,或是因为分数低而被硬性调剂的,或是由父母、亲人代为选择的。进了大学之后,他们才发现自己对专业实在提不起兴趣,通过某些途径与机缘巧合,反倒开始对其他专业产生了兴趣,于是想在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领域深造和发展。对于很多院校而言,如果你进大学后第一年扎实勤奋地学习,成绩能够排在年级前10%的话,那么在大二开学时,通常有一次转专业的机会。如果没把握住这次机会,通过考研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此外,还有部分人在工作岗位上待了几年之后,终于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于是想在感兴趣的领域深造,那么考研进而读研也是最理想的选择之一。读研期间,我们完全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毫无拘束地追逐自己的兴趣。
  问题三:我是否想借助名校平台获学历提升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有一部分考研人并非对所学专业感兴趣,也并非对其他专业感兴趣。他们要么不甘心高考的失利,抱着卷土重来的决心,试图用考研成功的光芒驱散高考失利的阴霾,通过考研去扭转自己的命运;要么在残酷的现实中猛然惊醒,对往日挥霍时光、碌碌无为、堕落沉沦懊悔不已,于是痛下决心在考研战场上重新爆发能量,找回自信;要么就是希望先争取到读研的机会,然后在读研期间再思谋今后的路到底怎么走。他们读研更多的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攀登上一个更高的台阶,破解工作上的瓶颈,为自己争取到一个更好的发展机会与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问题四:我是否想更换城市,获得更高层次的交际圈,开阔自己的眼界?
  在考研成功的学生当中,有一类人颇有谋略,他们信奉“你所结交的朋友平均实力就是你自己实力的一个写照”。而众所周知,高校是学习资源、人才资源等相当丰富的地方。他们之所以选择读研,是因为在读研期间,可以进一步扩大自己的朋友圈,构建一个良性的更高层次的交际网。
  我在课堂上常说,人是拥有强烈社会属性的动物,尤其中国社会的一大特点是“熟人社会”,因此,职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还依赖于我们建立的人脉圈。人脉关系的扩大是我们读研期间一个重要的收获。
  考研是一个严肃的抉择,掺不得半点含糊,如果你已下定决心,就请坚持下去吧,因为你收获的将比你付出的多很多;如果你还在犹豫徘徊,也不要觉得恐慌,因为你花在思考人生选择上的时间永远都不会白给,永远都值得花费。青春短暂,切莫辜负!认真对待考研,结果也必然不会亏待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关注我们:

官方微信

APP下载

官方群:651222885

官方QQ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