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植物感兴趣,是从大一时上‘植物学’课开始的。当时王芳老师结合最新科研成果讲解理论知识,聊科研‘牛人’的感人事迹,带我们到校园里、泰山上认识各种植物,特别有意思,激发了我深入钻研的兴趣。”近日,山东农业大学2023级学生宋知涵收到了北京大学推免直博的录取通知,他将学习成功的“密码”归结于学科教育的启蒙。
宋知涵所说的“植物学”课程,是山东农大生物科学、植物生产类本科专业的核心基础课,也是学生后续进行深度专业学习的先导课。近年来,该校生物科学、植物生产类课程团队围绕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需求,将科研与教学相融合,把传统的“句号课堂”变成“问号课堂”,在学生心中点燃热爱植物的“火种”,建成了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教材库”助夯实知识基础
“本科生教学要从新生入学时培养他们的爱农情怀,尤其在课堂上,老师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道授业解惑,做好学生的领路人。”这是山东农大校长张宪省反复叮嘱教师们的话。
“植物学”课程设置在大一上学期,涉及农学院、植保学院、林学院、园艺学院、生科学院等的一大批学生。为了在课堂上吸引学生们的目光,授课教师下足了功夫。
“我们利用农学优势特色资源,主编并出版了《植物学》《植物学实验指导》《植物学实习教程》系列教材。这些教材成为课堂理论知识、实习与实践原理步骤的主要来源。”“植物学”课程负责人、生科学院教授赵翔宇说。
这些教材不仅是该校学生手中的“知识粮库”,还在全国20多所高校累计使用13万余册,使十多万名学生受益,并获得了“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材奖”。
“现在做实验,我还经常翻看这些教材。因为在实验中想有突破性进展,就要全面了解相关的植物学知识。”该校博士研究生于洋一直把这几本教材带在身边。
为了让学生了解所学理论知识在科研中的实际应用,“植物学”课的主讲教师在课堂上融入了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自然》《科学》《细胞》等杂志刊发的重大进展。他们还把这些内容放进学院课程网的“动态前沿库”,让感兴趣的学生随时随地学习。
“思政案例库”助传承家国情怀
激励人心的科研故事贯穿“植物学”课程始终。故事的主人公既有该校教授、优秀校友,又有业内知名专家,他们的案例共同构成课程的“思政案例库”。
“植物学内容涉及广泛,如国家粮食安全、作物产量与质量、生态文明等。我们希望学生不仅学好知识,而且明白可以用这些知识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农业发展做些什么。”赵翔宇说。
在山东农大,中国工程院院士余松烈、束怀瑞、于振文等一大批专家教授,把个人理想与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生产难题作为重要科研内容,长期奔波在田间地头。他们的科研成果既“高大上”又“接地气”,是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利器”。
在“植物学”课上,每每涉及有关知识模块,教师们就会把校内楷模人物与袁隆平院士、李振声院士等农业大家的事迹讲给学生听,引导学生体悟其中包含的家国情怀、人格风范、治学精神,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老师讲植物干细胞时告诉我们,张宪省校长领衔的科研团队经过十余年研究,首次从分子水平解析了茎端干细胞激活因子和增效因子相互依存的作用模式,填补了国际空白。老师们太棒了,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为国争光。”该校学生宋洪猛说。
“实践资源库”助提升创新素养
“在植物学课上,我们到野外认识花花草草,还采集回来做成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植物组织细胞等。这些技能成为我在月季育种中判断雄蕊、雌蕊并进行月季花鲜切技术创新的基础。”凭着“优质月季切花助力精准扶贫”项目,山东农大2023届本科毕业生邓应龙荣获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金奖。邓应龙所说的实践教学设计,出自依托农业生物学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泰山和校园植物资源设立的“植物学”课程“实践资源库”。
“实践资源库”的内容和形式都很丰富,有强化实验课、野外认知实践、科研训练,也有校园植物志、数字标本馆等线上电子资源,还有全国植物生产类大学生实践创新论坛等交流平台,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
有了“实践资源库”,“植物学”课程的形式更活泼了。有时教师还会结合课堂知识向学生们抛出有关的科研问题,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寻找答案,并带着自主设计的实验方案进入实验室,在教师指导下“操刀”验证。
正是依托这样的学习平台,宋知涵在教师们的指导帮助下,大三时就在知名学术期刊《植物信号与行为》发表了研究论文,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性学习成果,因此被保送北京大学。
也正是在这样的学习实践中,植物学知识深深印刻在学生脑海中,为他们点燃了热爱的“火种”,成为他们学习成长的基础和财富。
作者:中国教育报记者 魏海政 通讯员 郭翠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