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43万字调查报告重访南京长江大桥建设史

[复制链接]
[db:作者] 发表于 2022-8-16 13:5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南京长江大桥为什么被称作“争气桥”?其中蕴含什么样的“红色密码”?面对和自己父辈年龄相仿的南京长江大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桥之魂”研究生团队历时一年半酝酿策划、走访调研,还原大桥建设史,凝练“大桥精神”,用1份智库专报、20余场理论宣讲、26万余字口述史和43万余字调研报告等成果,践行了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
南京长江大桥是第一座由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2023年10月,南信大“大桥之魂”研究生团队启动走访当年长江大桥的建设者。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训正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供图)
建设者们大多年逾古稀,调研初期联系被采访者时,团队成员时常“碰壁”,这群“90后”“00后”多次联系走访,用真诚、执着、细致逐渐打动了被采访者。“谈起建设大桥的往事,前辈们对年份、数字和细节记得特别清楚。”团队成员荣沁钦回忆,随着走访调研不断深入,大家穿梭在南京的各个城区,“最多的一天跑了五六家”。
260多天里,团队采访了100多名大桥建设者,包括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一线建设者、翻修工作人员,积累了2200余张照片、26万余字口述资料,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大桥建造史,为保护好、传承好长江文化积累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如首任总工程师梅旸春创造性地提出了“沉井加管柱”的桥墩方案;为了解决大桥4、5号桥墩建设过程中发生的摇摆问题,林荫岳设计出了“平衡重止摆船”;为了减轻公路桥的重量,工程技术人员发明了“陶粒混凝土”……


图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南京长江大桥桥史馆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供图)
“我们深刻体会到,长江大桥不仅是一座沟通南北的桥梁,它更承载着‘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强大精神力量。”团队成员唐诗源说。
在43万余字的调研报告《“争气桥”是如何建成的:南京长江大桥精神的淬炼与传承》中,团队将“大桥精神”的精神内涵凝练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敢想敢干、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不怕牺牲、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
“同学们抓得非常准,他们对过往进行历史解码,运用现实视野对‘大桥精神’进行创新继承和全新建构,凝练出‘大桥精神’及其内涵体系。”课题指导教师、南信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周显信说,“保护、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是团队不变的初心和宗旨,也是青年一代的责任和使命。”
据了解,26万余字的口述史《咱们的“争气桥”》即将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7章,聚焦管理人员、科研人员、一线建设者等,讲述“大桥精神”的薪火传承。智库专报《重视提炼和弘扬长江大桥精神的历史价值》,提出了深化“大桥精神”内涵研究、整合现有大桥纪念场馆、编写“大桥精神”特色教材等一系列建议,为历史文物和红色资源保护贡献智慧。


图为2023年3月31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学党史·跟党走’南京长江大桥精神报告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供图)
此外,为宣传红色文化,团队师生还开展了“缅怀建桥先辈,弘扬大桥精神”清明祭扫等主题活动;应邀参加南京市委宣传部“梧桐论语”等基层理论宣讲20余场,积极推动红色文化融入大众生活。南信大还与南京长江大桥桥史馆等单位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京长江大桥红色文化研究中心”,为红色文化研究提供阵地支撑。(陈席元 杨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关注我们:

官方微信

APP下载

官方群:651222885

官方QQ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