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湖南工程学院对接地方需求 炼就研究生教育“真金”

[复制链接]
[db:作者] 发表于 2022-8-16 14:27: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更好地服务湖南省“三高四新”战略,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撑?如何满足“特需项目”要求,发挥本科教育优势特色,探索硕士高层次应用人才培养的定位、模式、体系、机制和保障?如何充分调动学生、企业、学校各方面积极性,形成人才培养合力?近年来,湖南工程学院依托学科和区位优势,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探索出一条瞄准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紧密对接地方发展需求的特色发展之路。
自2023年实施“特需项目”以来,湖南工程学院共招收全日制研究生578人,已有7届毕业生,授予学位293人。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381篇,其中SCI收录35篇;授权(含受理)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185项;获全国数学建模等国家级别、省级以上奖励67项;获批省级研究生创新创业项目45项。一项项优异的数据,正是学校狠抓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生动注脚。
瞄准国家战略
构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结合自己的特色优势和服务的行业需求,以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为培养定位,以工程实践能力、应用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满足社会需求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坚持“特需项目”实施指导方针,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转变观念,科学谋划,把实施“特需项目”作为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办出特色的突破口,举全校之力进行探索与实践。
经过10年的探索与实践,学校逐渐明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规格、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等方面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区别,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以应用研究为主要特征的高层次专业教育,是职业性与学术性的有机统一。
通过认识的提升与实践的积累,学校提出了“一个导向、三个结合、五个注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理念。“一个导向”是指培养定位上坚持以服务风电、纺织行业和产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特殊需求为导向。“三个结合”是指培养过程注重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联合指导相结合、校内课程教学与企业专业实践相结合、学位论文与工程项目相结合。“五个注重”是指培养目标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现代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
“择需、择优、择急、择重”,是国家对“服务特需”项目提出的办学要求。服务需求,项目驱动,湖南工程学院结合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生产科研任务,安排研究生参与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的科研项目,如企业的工程设计项目和亟待解决的新技术、新工艺等技术难题或理论问题,实现研究生教育与企业技术研发的对接,进一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实践能力。专业实践中,实施“轮岗制”,“一生一题”的项目制等方式,逐步建立以“产学研平台”“专业实践基地群平台”等为核心的研究生培养支撑平台,开展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据统计,2023—2023学年,该校研究生导师带领学生参与企业产品开发与推广121项,参与企业技术服务与技术培训120次,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校企深度融合
构建“产学研用”四位一体培养机制
2023年,湖南工程学院“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硕士专业学位试点项目首批通过验收。原动力工程、纺织工程调整为能源动力、材料与化工,两个学位点已构建了“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的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
科学制定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创新培养体系和机制,学校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紧扣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和湖南棉麻资源大省纺织产业改造升级对风电、纺织行业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取得了让学生、企业、学校三方满意的培养效果。经过10年的探索与实践,各项数据显示,学校研究生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强,毕业生全部就业并获企业好评,大多成为国内知名风电、纺织企业的技术骨干或技术主管。研究生教学成果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和中国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获湖南省优秀硕士论文3篇。人才培养特色被作为典型推介,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网等媒体作了广泛报道。
针对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实际需求,积极整合学校和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人才培养资源,湖南工程学院深入探索建立研究生导师组联合指导机制。研究生进入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后直接进入研究团队,实行导师组联合培养,实施校企联合培养,着力推进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采用“校内培养+企业培养”“双导师制”“知识构建+工程实践”,着力推进研究生质量工程建设。学校还不断完善校企导师定期交流合作机制,充分发挥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各自在理论研究及工程实践中的优势,共同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知识体系、工程能力,培育企业急需的优秀人才。同时,通过一批优质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协同培养研究生提供师资条件、实验条件、技术开发和学术研究条件等,有效改变了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研究生教育与技术开发、工程建设和生产实际结合起来,整合协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资源平台,全方位、多渠道强化对研究生的培养。
如今,校企协同联合培养研究生已经在湖南工程学院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学校与地方龙头企业结成战略伙伴关系,成立了多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学位点与省内外30余家单位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形成了实践教学基地群。在长株潭城市群、长三角和珠三角建立了省校级联合培养基地38家,建设了湖南东信集团等两个国家级别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湘电集团等4个省级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除了与行业企业合作外,学校还十分注重发挥跨学科、跨院系的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的功能,将学校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创新团队等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实现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
创新实践育人
构建“质量评价反馈闭环”培养模式
导师遴选是严把研究生培养质量关的关键环节。截至2023年9月,学校共进行了5次导师遴选,校内导师队伍86.9%具有高级职称、76.6%具有博士学位;外聘企业导师队伍中,全部是工程师及以上职称。实现了师资队伍结构、水平与培养规模的优良匹配。
同时,学校建立了校、处、点、院四级研究生培养组织机构,成立了“校企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合作教育委员会”。通过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改课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企合作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围绕知识结构、综合素养、实践与创新能力、社会需求等方面制定了学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标准、内外结合的评价体系和改进机制,涵盖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学位论文、毕业发展等环节,注重学生的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培养。
校企结成人才培养共同体,将学校培养向企业后延,将企业人力资源向学校前伸,学生专业实践、学位论文与就业一体化,这是学校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上进行的生动实践。对接风电、纺织行业和产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依托学校在风电、纺织行业的优势,学校创立了“一条主线、两个主体、分段递进”的“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新机制。在课程教学中,注意融入思政元素与工程素养;在实验实训中,培养研究生基本的专业实验实践能力;在专业实践阶段,注重爱岗敬业、工匠精神培养,围绕研究方向,进行项目化或产品研发的实际训练,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在学位论文和科研项目环节,利用校企双方的科研平台和基地条件,开展学位论文和科研项目研究。
通过对历届毕业研究生跟踪调查和从业状态评估,已毕业的7届研究生全部就业,大部分毕业生就职于国内知名风电企业和纺织企业,成为技术骨干或主管。在企业给出的评价中,毕业生在“思想道德”“实际操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六大方面全部满意。学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后实现了“下得去、稳得住、留得下”的培养初心,成为风电、纺织类企业争抢的“香饽饽”。
当前,湖南省正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奋力建设现代化新湖南,要把湖南建设成为国家级别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在着力推动“长株潭”城市群发展和“长株潭国家级别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大力打造长沙“创新谷”、株洲“动力谷”、湘潭“智造谷”的大潮中,湖南工程学院研究生教育也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学校下一步将切实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导师队伍建设,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大力实施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工程,推动“政校企”三维协同,完善“产教融合+科教融合”育人机制,强化“科研+实训”的培养模式,以团队、平台、项目支撑高质量研究生培养;大力实施卓越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打造创新能力培养平台,打造以校内科研平台、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载体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综合平台,鼓励在校研究生积极承担创新性研究课题,提升科研和创新能力;大力实施课程质量提升工程,鼓励建设和优化符合教学规律、突出学习成效的模块化、系统性、多元化课程体系。
如今,湖南工程学院已逐渐形成与区域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模式,并在风电、纺织工程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学校将矢志不渝地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湖南工程学院校长 易兵 副校长 魏克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关注我们:

官方微信

APP下载

官方群:651222885

官方QQ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