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超40万人爬藤,数百万人考研,全球学历“通货膨胀”出路何在?

[复制链接]
dayday 发表于 2022-10-27 15:47: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前段时间,985博士送外卖、名校海归去Lululemon卖瑜伽裤等事件又频频上了热搜。

这已经不是今年第一起,也不会是未来最后一起「高学历低就业」的热议事件。虽说“工作不分三六九等,劳动最光荣”,但在就业难、学历贬值的大环境下,依旧有不少家长心里犯嘀咕:

一路卷进名校,难道就为了当外卖员、售货员?房产中介?留学顾问?

名校的价值和意义到底是什么?

培养孩子的哪些兴趣和能力,才能在人工智能时代不被淘汰?

再看两组家长关心的数据。

先是考研

根据教育部数据,2022年考研报名人数达到457万,为历年最高。与此同时,美国大学2020-21年度收到的逾85万份国际生硕博申请中(数据来源:美国研究生委员会CGS),中国学生占35%,接近30万,此外申请英国、新加坡、香港硕博的中国学生也是越来越多。

再是爬藤

根据各高校官网最新数据,2022届美国8所藤校的申请者突破45万(普林斯顿参考2021年数据),导致录取率又创历史冰点。

那么:

全球“学历通货膨胀”时代,我们中国家庭教育出路何在呢?

以上这些问题,有一位教育圈大咖最适合回答。他就是常熟UWC、CWA世华学校的联合创始人王颐先生

除以上标签外,他的个人履历也是金光闪闪:

王颐先生

他是中国最早前往UWC留学生的高中生之一,1989年从清华附中选拔到加拿大UWC(当年全国唯一)全奖就读;

拥有哈佛大学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学士学位,以及牛津大学硕士学位,是“超级学霸”;

职业生涯一路做到麦肯锡的全球董事合伙人和高盛的董事总经理;

在2014年离开金融行业,投身教育,联合创建了包括常熟UWC、东莞清澜山学校、CWA世华学校等一众名校。

“爸爸真棒”和王颐先生的对话,正是从“学历贬值”话题展开的。

*为方便阅读,本文以第一人称展开

数百万人读研,

或许并不是非常好的“投资”

现在学历真的是水涨船高。很多热门企业,抢手的职位招聘起点都是985硕士,或者是世界百强大学海归,至少有硕士学位。确实,光有本科的教育学历,可能在国内寻找就业机会方面,并没有特别直接的优势。

于是很多家长也非常焦虑--

是不是非得读个硕士啊?

是不是读个博士更好啊?

其实我觉得没必要搞得这么“卷”

因为在实际的工作场景里,比起更高的文凭,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更强的“能力”,比如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团队管理能力、领导力、创造力等等。

可能在当下社会,我们传统的理解是要用学习成绩来证明自己的“聪明和努力”,导致大家都在关心某某在哪里上学、某某的成绩是不是比同班同学更好等等,成为了普遍的衡量标准。

但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未来肯定会越来越“卷”,最后来申请工作的人人都有硕士学位、甚至博士学位,这对于社会和个人来说,可能都不是很好的投资,也不见得有好的回报。

我们要认真反思教育的本质,应该看看哪些能力能让我们在个人的长期发展中获得助力,而不仅仅是那些可量化的竞争点。

我在麦肯锡工作了15年,曾经一度负责大中华地区的校园招聘。至少那个时候真没研究过什么大学排名,也不去看所谓学科难度。

如果某些海归毕业生来自一些连我们都没听过的学校,那我们可能不会认真考虑;但凡这所学校我们经常听到的话,排名高低就不重要了。

现在大家盯着各种榜单,好像差10名就天塌了一样,其实真到了毕业找工作,不是读了名校就有好工作。

家长也可以想想,我们自己招人做工作,最终还是希望员工能“出活儿”,这件事并不是大学品牌决定的。


读好学校,

是为了让孩子看到“山外有山”

我在很多场合都说过,好学校就是好学生聚集的地方。

作为家长希望孩子能进好学校读书,也是希望能跟优秀的学生一起读书。尤其是在高中、大学成长阶段,孩子能在好学校看到“山外有山”。

他们会发现,不管我想玩什么、学什么,都会有比我玩得更好、学得更好的人。

于是他们开始重新寻找自己的定位,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慢慢发现成绩、排名、奖项可能都不是最重要了,最重要的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未来的方向,孩子也将在探索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

与此同时,我也见到进入超级名校,但无法适应甚至退学的学生,也见过进入顶级企业,非常迷茫痛苦的毕业生,所以说不管是求学还是找工作,最后“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我是什么样的人?

我向往什么样的环境?

我喜欢什么样的同学?

这些问题,大家在选校前可以多问自己几遍。

“常春藤绵羊”和功利的申请者

很多人批判藤校,说那些“想要改变世界”的藤校生,大学毕业后却纷纷进入华尔街投行,甚至还有人写了一本书,叫《优秀的绵羊》。

△《优秀的绵羊》书籍封面

我是30多年前从清华附中到加拿大UWC求学的,那时候我也没概念这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反正能拿到奖学金留学肯定不是坏事儿。到了加拿大之后,我才发现这所学校是多么多元化和国际化,我们200个学生就来自世界80多个国家。

到校之后第一件事是选课和选活动,社区服务是活动里的必选项目。

我都不知道社区服务是干什么的,在那时候国内可没这个概念。

于是我选了一个叫wheelchair Sport的活动,就是每周四晚上帮助残障人士推轮椅带他们做体育运动。

做了几次之后我发现确实社会上有这样一个特殊群体需要我们的帮助。而且看着他们打打球,真的是发自内心感到快乐,我也很开心。

因此,避免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核心还是要「向外看」。

△少年时期的王颐在加拿大UWC学习期间

高中生的活动真不是那些特高大上的,比如去非洲做志愿者,你身边的小事儿可能更有说服力,推轮椅也好,疫情期间小区志愿者也好,关键是能跟真实世界产生连接,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帮助他人。

大学追求的也不是多么伟大的壮举,要上电视上报纸,要总统写推荐信,而是希望看到学生有爱心,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努力做好一件事情。


UWC在考察学生的时候

成绩并不是重点

我们在考察每个学生的时候,会着重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的成熟度

UWC是个小社会,疫情前学校有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国内学生来自20多个省,那么在这样一个极致多元化,又是全寄宿的学校里,学生一定要足够独立。

刚开始肯定会有一段适应期,尤其是体制内学校过来的。从不自由到非常自由的转换,对于15、16岁的孩子来说是非常“嗨”的,终于没有老师、家长的约束了,他们会整天抱着电脑打游戏吗?

新生很快就会发现UWC的生活是很“忙碌”的,他们要上课,还要做活动。他们会发现学长姐们都很优秀,在做自己想做的事儿,他们会有点同辈压力,于是会想要寻求一个新的平衡——

如何管理时间?

如何在多元环境下生存?

如何找到自己的兴趣?

△2022 UWC Day大合影

还有如何处理多元文化的问题,疫情前常熟UWC宿舍里一般有2个中国学生和2个国际学生,别的不说,光是生活习惯就肯定会有不少冲突和摩擦。

因此,学生要有足够的思想成熟度,在一个寄宿的,多元的环境里,学会真正的包容。同时我们也很强调“反思”,因为只有反思能力强的学生,才会成长迅速,才能很快建立对自己在大千世界中的坐标系。

主动学习的能力

我们关心的不是学习成绩,而往往是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学校有好多有意思的课程,比如戏剧、哲学、设计等等,还有好多体育运动,比如帆船、龙舟、皮划艇等。有好奇心的学生会愿意去参加、去尝试,这样才能把握学习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有主动学习的能力。UWC的老师都会认真教书,但绝对不会通过大量作业/刷题让学生考满分,你想拿4分还是7分(IB每科满分7分),都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要知道怎么学习才能拿理想的分数。你还不能无限投入时间到学习中,因为还有活动、社交,还要休息。

我认为这是另一种成熟度,要学会平衡,要学会时间管理,学会深度学习。

△迎接新生的DP2学长学姐们(图片来自:UWC常熟世界联合学院)

社区服务精神

我们希望学生学能用集体的力量去应对挑战,去解决社会问题,而不是刻意展示个人的优秀或领导力。

在更高的层面,不论是高中还是大学,“潜力”是非常重要的。大学希望学生在大学期间和毕业后能取得很好的成就,能够走得很远,能够非常成功。

换句话来说,我们并不想要找在高中已经是“人生巅峰”的学生,我们希望学生学留有余力,有时间玩,也有时间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这样等他到了大学,才会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把自己的潜力充分释放出来。

△左:UWC的PVO(Project Volunteer Online)支教社团为支教高中的同学提供网课;右:PVO社团提供的一对一课程

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与专长?

我认为首先最重要就是“放下功利心”。

国内家长有个“目的性太强”的风气,比如搞数学一定要拿什么奖,搞科研一定要发表论文……其实,万事没有绝对的。

很多人问我:你当时为什么会选择天体物理呢?

我说“我也不知道”,可能因为我爸带我去过几次北京天文馆,又遇到87年这个天文大年(哈雷彗星回顾和1987A超新星爆发),遇到了海淀少年宫负责天文的老师,忽然间我就变得对天文特别感兴趣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爸确实帮我找了一些天文方面的资料,但那时能找到的资源真的是非常有限的。

但当人对某件事物感兴趣的时候,他真的会花尽心思在这件事上,不断做探索,学习相关知识。

△王颐(左二)1987年9月带领清华附中天文组在河南安阳观测日环食

家长的作用非常重要,真的不要光是补课,要把补课的时间变成孩子扩大接触面的机会,大量尝试学校里接触不到的东西。

刚开始要先有量。我们可以让孩子上一些兴趣班,比如钢琴、书法、体育这些都没有问题,目的不是让他成为某方面的专家,而是有足够的接触面,去尝试几十种、上百种不同的事儿。

然后家长要善于观察,如果孩子在某方面展示出兴趣,有了抓手,我们要提供好后勤保障,该买书买书,该看展览看展览,想尽办法给孩子机会和资源,让兴趣的火星变成火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关注我们:

官方微信

APP下载

官方群:651222885

官方QQ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