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各位同学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拉k学姐第一期戴倍大卡。在上一个音频中,我们一起学习了教育学基础第七章的第一节,关于课程的相关概念和基本问题。请大家回顾一下两个概念。第一个概念是课程标准,第二个概念是活动课程。
ok,我相信大家对这一部分内容都有一个很好的掌握,同时我们在昨天也对上一周的内容进行了一个及时的复盘。我们今天继续进行第二十七天的待备内容。今天的带班内容是教育学基础第六十四至七十页的内容其实就是第七章的后两节内容,第二节是课程设计,第三节是课程改革。我们分别来看一下这两节的具体内容。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第二节课程设计,什么叫课程设计呢?
我们要先把握一下概念。按照我们头脑的理解,课程设计就是在一定的课程理论的指导下,在遵循着课程的标准和目标,对课程的相关内容和活动进行一定的设计,就做课程设计。在学理上来说,我们书中给出了两句话,是在一定的课程观为指导制定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课程内容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活动,它是对课程标准、教育经验和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具体化过程。前一句话我们不难理解,它就是指的是在课程观、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对课程的内容和活动进行的设计。但是我们要注意后一句话,后一句话其实就是对课程的概述,他说是对课程目标、教育经验和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一种具体化过程。其实换句话说就是对课程的具体化过程。
我们大家想一想课程的定义。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所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课程的三个要素就是目标、知识、经验、预期学习活动方式和这里面的课程、目标、教育经验、预设、学习活动方式是一致的。所以后半句就是对课程的具体化过程,我们大家不要死记硬背,我们要联系前面所学习过的知识。那现在我们已经对课程设计的概念有一个准确的把握,那我们要继续想一个问题,如何进行课程设计?进行课程设计要从两个方面、两个因素进行考量,一个是关于课程目标的设计,一个是关于课程内容的设计。那我们
首先来看第一个大点,课程目标的设计。什么叫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是课程实施应达到的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预期结果,是对培养。
目标的具体化我们都非常清楚,每一门所开设的课程都清楚地规定了它所要实现的目标,学生通过这门课程能得到什么,能发展什么,能培养什么,这就是具体课程的目标。课程目标其实在整个教育的目标分类当中,分级当中是处于第三级的位置。我们上次在讲教育目的的时候,我们就提到了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第一层级是教育目的一般来说是非常宏大的、宽泛的一个概念,是由国家为我们所设定的,是广泛培养人的一个含义。当总的教育目的提出之后,那要对于不同的学校进行实施,在小学、中学、高中和高等教育,他们有不同的实施目标的方案。
所以在这里面,不同的学校就有不同的培养目标。第二级标题就是培养目标,一般指的是每一个学校为自己所要培养的学生所设立的目标。当学校提出各种各样的具体目标之后,他们就要通过课程来对学生进行实施,来达到这些目标,如何组织这些课程、如何组织这些经验、达到这些目标,所以他们就设定了一定的课程。所以第三个层面就是课程目标,我们如何实现课程目标,如何清楚地达到课程所为我们设立的目标,我们就要具体到每一节课,我们要通过每一节课、每一周课来完成我们的小目标,进而逼近我们的课程目标,最后再达到学校目标、达到国家我们提出的教育目的。
所以最后一个层级就是具体到每一节课的目标,也叫做是教学目标。从教育目目的到培养目标,再到课程目标,再到最后的教学目标,它是自上而下下一级,以上一级为指导,同时下一级又是上一级的具体化过程。那所以课程目标它就指导着教学目。所以我们看一下书中课程目标的意义,它是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德、智、体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能达到什么结果,能实现什么目标,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最为关键的准则。
只有具备了清楚的课程目标之后,我们才能够规划课程的内容,才能够指导着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这是一级指导、一级的体现。如何去确立课程目标呢?或者说课程目标确定依据有哪些呢?
课程目标一般来说是来源于以下三种因素。
第一种因素就是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制约课程目标的重要因素,当我们在选择和设计课程目标的时候,我们必须要考察社会生活的领域。因为我们想一想,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使人社会化,是要通过所培养。社会人而融入特定的社会,来促进社会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所以无论是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还是课程目标,它必须要与社会要建立关系,要考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产等各个因素、时代特征与对人的要求,来确定具体的课程目标。由此我们可以说,社会因素是课程目标设计的一个现实依据。
第二点,我们要考察知识的因素。知识是课程的原生性的来源。我们已经知道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在于使人被积累起来的文化知识、科学基础知识来教给年轻人,传授给年轻一代,促进他们的发展,来维系社会的传承和发展。不论是教育的内容、教育的任务、教育的途径、教育的计划,它都需要依托知识来促进人的发展。同样也通过知识这个课题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对知识是教育的一个原生性的来源,也是教育的一个基本素材。所以我们在设计课程目标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知识因素,考虑到人类社会已经整理好的知识科目。
第三个因素就是学生因素。我们知道培育人是教育的立足点,也是教育的根本所在,是教育的本体功能。教育的目的一方面要促进社会的发展,另一方方面更是要促进人的发展。课程目标的设计如果不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立足于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和提高的话,这样一个课程目标的设计是有失偏颇的。所以我们在设计课程目标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也要考虑到学生知识水平的需要,要以此为基点出发。而设计课程目标,这也是课程目标设计的一个重要依据。除了这三个因素之外,其实也有很多其他的因素也可以指导着课程目标的制定。你比如说。课程目标的上两级是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我们也可以说,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也是课程目标设计的直接依据。同时根据一些相关的专家、相关的老师,他们提出一些建议,也可以纳入课程目标制定的依据。当然这些都是次要的因素,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社会知识和学生三个方面。
下面我们继续看第三个内容,关于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问题。我们在设计课程目标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具体化与抽象化的问题。具体化就是课程目标的设计过于具体,目标行为的表述也过于细致。相关课程的问题呢它都是确定的、既定的。往往这种情况放呢就会限制我们的思路,限制我们对于课程和教学的研发,不利于教学目标的研制,也不利于教学活动的生成性和灵活性。第二。呃就是抽象化的问题。抽象化作为具体化的对立面,如果课程目标过于抽象和概括,那就不利于对于课程知识的选择和组织,学生也难以学到具体的知识,不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也不利于课程评价。因为当课程目标过于抽象化的时候,它很难给出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的实施是建议。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的时候,我们要保持这两个方面的平衡,我们要在具体化和抽象化之间要保持一个适度的平衡关系。第二类问题就是关于课程目标的层次与结构的问题。
首先这层次。层次就是指我们在设计课程目标的时候,要有不同的层级和次序,要有一个最高标准和最低标准,也要有一个终极目标和过程目标。就是指的是要设计一个不同层次的目标,只有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更容易调控和把握我们对于课程的实施。因为课程和教学的实施不总是按照那种既定的目标、终极的目标来进行的,可能因为中途有种种的原因,我们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控、进行一定的调整。那所以我们要有一个不同的标准去评估它。比如说受到了疫情的影响,我们被迫进入到了线上教学,在线上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实现的课程和教学目标是什么?可能我们达不到课程目标设计的最高标准,但是我们也不会低于最低标准。我们要在线上教学建立一个适当的标准,就是要做一个适当的调控和把握。可能我们也无法按照预期来达到那种终极的目标,但是我们可以建立过程目标来步步去实现它。所以这个就是课程目标涉及的层次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二个问题就是要遵循一定的逻辑结构。我们课程目标的设计一定是从具体的逻辑联系出发的,不是随意而为的,更不。是无计划的,而是有体系的、有逻辑的。我们在第一章教育学就学习到了美国教育家布鲁姆为我们提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学,他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的领域,这些领域对于教育目标做了一个清楚的概述。它从低级到高级分为若干层级,其实就包括了我们所学习的内容、技能等等。比如他所提到的认知领域可能包括记忆、理解、应用分,其评价、创造六个层次。情感领域就包括接受反应、形成价值、信奉、展落、个性几个标准以及动作技能领域就包括一些反射动作、基本基础动作、身体能力、知觉能力、技巧动作等等。
这些内容它由低到高进行排列,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逻辑性、科学性和系统性,这也为教育部门的分类学做了一个清楚的解释。所以我们在设计课程目标的时候,一定不能够忽。列它的逻辑结构。我们继续看第四个内容,是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方式。一般来说,完整的课程目标可以包括三类,结果性、体验性和表现性。第一个,什么叫结果性?结果性目标就是要清楚、明确地告诉人们学习结果是什么,开宗明义地告诉你,你透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你能得到什么知识,能获得什么能力,能发展什么品格,那这个结果是确定的。
这些结果要求的行为动词往往是具体、明确、可观测、可量化的,甚至可以通过一定的检验测试标准来进行的。它往往可以通过举例、识别、选出、辨认、背诵等方式进行陈述,这是一种指向结果性的课程目标,它主要是应用于知识的领域。第二个就是体验型目标的成熟方式。体验型就注重是我们在学习过程当中的体验,它指向的是各种过程的领域。这种体验包括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达到的标准。这种新闻动词往往是历史性的,它不是一个点不是指向具体目标的一个点,或者是具体结果的一个点,它往往是一个片段,它是一个阶段、一个过程性的。
那这种体验性的目标表达的方式,你比如说有感受、经历、参加合作考察、交流等等,它主要应用于的是过程领域。第三点是表现型目标的承受方式。表现型就是为学生明确安排各种各样表现的机会、发展的机会,以及展现自己个性的机会。在这一方式当中,学生往往采取的行为动词是与学生表现什么,或者是结果是开放性的,是有关的。你比如说可能是同事作书写、模仿、表达或者是复述、展示等行为动词,它主要适用于的是各种制作领域,我们就可以将这三类简单的注计为表。现体验结果。
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第二块内容,课程内容的设计。这是关于课程设计的第二个方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把握这一级标题。第一个是课程内容的概念,第二个是课程内容的选择,第三个是课程内容的组织。
首先我们先学习一下课程内容的概念,课程内容是课程的核心要素,因为教育本身就是要透过教育内容和知识来培育人是教育的基础资源,所以课程内容是其核心新要素。
从总体上讲,什么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从人类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又按照一定的学科逻辑序列和儿童的心理发展需求,组织编排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课程内容是对教育内容的具体化,也指导着教学的内容,所以课程内容与前面所学的教育内容是相关的。
教育内容本身就是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而学习前人积累的经验,跟。据教育目的所组成,选编的最有价值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思想观点、行为经验等等。课程内容也是这样,它也是从人类的经验题中选择出来,它是按照两个标准,一个是学科的逻辑标,一个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要从这两个依据进行出发来编程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供学生学习。
它体现在由课程方案所设定的各门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以及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经验水平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及效果的需要。而编写的教科书上,其实它就是在教科书的前面加了一系列的定语,那这些定语的核心是课程教科书的选择和编写必须要符合课程方案的设定。课程方案是前面所学习的国家所拟定的政策性文件,但是也必须要符合课程标准的指导是前面所学习的指导性文件,同时它必须要遵循一定的课程观。这个课程观就体现在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水平、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和效果的需要。这也是前面对于课程的定义、课程目标、教育经验和预设的学习活动方式的具体化过程。
所以我们看到课程内容的落脚点还是教科书,前面只是对教科书进行了一个概述,我们前面也学习了教科书的概念,这一段其实也可以写成我们前面对于教科书的概念。教科书就是在一定的课程观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对于教学科目所编写的教学规范知识,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对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也是课程内容的核心所在。
我们书中我们展展示了课程内容与教科书的关系,作为拓展部分来理解。我们知道教科书它是用文字、图形等符号形式来反映一定课程内容的教学用书,他选编了课程的基本内容,但并不等于完。全展现了课程的全部内容。换句话说,教科书只是反映课程内容的一种方式。课程内容其实既包括教科书所拥有的间接经验,也包括学生所察觉的直接经验,尤其是对于课程内容当中那些无法被量化、无法被直接表达的那一些知识经验,恰恰是教科书所不具备的。这些其实包含了学生所获取各种丰富的直接经验,包括学生的情感经验,包括学生的一些动作行为。这些是隐含在教书当中,但是它难以展现出来。所以我们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我们不仅仅要用好教科书这一资源,同时也要善于利用其他资源来弥补教科书的不足。
我们既可以不限于编一种教科书,也可以有不同的设计和组织编排的方式,可以编出多种的教科书。对于课程内容的观点,传统教育学派和现代教育学派是不一样的。传统教育学派认为课程。内容就是教材这一类人主要是以赫尔巴特为中心的,他们将课程内容定义为教材,以教材为中心进行教学,会使课程进行的死板、僵硬、封闭、凝固,忽视了与外界世界的联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与学生直接经验的联系。而另一类就是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他们认为课程知识、课程内容是不限于教科书,他们反对将教科书看成是固定不变的,应该将教科书属于一种工具资源,是为学生所服务的。课程内容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出发,应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和实际生活相联系。这一点出发就是扩大了课程内容的含义,从教材走向了那些活教材。
来看一下第二个方面是课程内容的选择。我们如何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选择的依据是什么?我们刚才已经提到过,课程内容是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间接经验的选择,一个是直接经验的。选择。那什么叫间接经验呢?经验经验一般指的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书本知识,是人类认识的基本成果,而间接经验具体是包含在各种形式的学科科学当中。它选择的依据是科学理论知识内在的逻辑结构是有系统性的,是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学生能够学习到那些具体的知识,也有利于储存和巩固。第二个就是直接经验的选择。直接经验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学生直接相关的个人知识、技能、体验以及兴趣需要是有关系的。所以直接经验的出发点就是依据于学生的现实生活需要和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的要求。
从另一个方面来概述课程内容的选择,无论是对于直接经验还是对于间接经验,我们的课程实施、我们的教育教学,甚至是教育活动实践,都需要将两者并重同时进行,既要兼顾于间接经验。也要兼顾与直接经验,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对于技能的培养、对于个性素质的全面发展。第三个内容就是关于课程内容的组织,也是组织原则,这一部分内容相对来说是比较重要。泰勒明确地提出课程内容组织的三条逻辑原则,这三条逻辑规则是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
什么是连续性?连续性就是直线式的陈述,主要的课程内容。顺序性指的是课程内容的组织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后面的内容要以前面的内容为基础,同时也要对前面的内容进行展开、进行深化。整合性就是加强各种课程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它是一种综合的广度,它是获得统一性的观点,让学生促进整体性的发展,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经验所进行的行为实践与课程内容有机地、横向的联系起来。以促进学生整体全面的发展。除了以上三条逻辑规则之外,也要处理好以下逻辑组织形式的关系。那主要有三类关系。
第一个是直线式与螺旋式。直线式是指的课程内容直线的前进,前面的内容在后面不再复现。这条规则的出发点是在于科学知识本身。因为科学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也是直线前进的,所以他按照这样一种基础原则来编排课程的内容。这样一种方法主要是适用于那些理论性低的、难度,或操作性较低的学科知识,是适用于那些简单的、不复杂的,同时又容易记住的知识。因为前面的知识在后面不被提及,所以这些知识往往是容易记忆的。
第二种是螺旋式,螺旋式就是反复螺旋性的出现。前面的内容是后面内容的基础,后面内容是前面的延伸、扩展。这条逻辑规则主要是依据人的心理发展的规律,因为人的认。只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低到高。螺旋式上升的课程内容的编写要根据儿童学习的心理需求,也要根据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我们不可能一目十行,也不可能过目不忘,我们需要重复性地进行记忆,要循序渐进,要在以前的基础上进行逐步的加深,要适当的反复螺旋式上升,逐步的前进。这个主要是用一些理论性强的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尤其是对于那些低年级的儿童,因为他们对于那些直线式的内容是很难掌握的。
第二条逻辑关系就是纵向组织和横向组织。纵向组织是指教材内容要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逻辑序列就是从古至今。寻去渐进是有一个纵向的一个排列,是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到凡,从具体到抽象的先后顺序来组织编写的,这是从学习理论的一种角度出发。它注重的是课程内容的独立体系和知识的深度,是偏向于一种历史性的学习方式,历史性就是纵向组织的一个体现。举个例子,你比如说加涅他就提出了八种层次的逻辑关系,这八种顺序依次为信号、刺激、反应、动作、连锁、言语、联想、辨别、概念、规则问题。他认为这八种学习的顺序是由简单到复杂依次推进。
第二点就是横向组织。横向组织完全不同于纵向组织,横向组织打破学科的知识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是按照学生发展的阶段,以学生心理所需要的,以学生发展规律所需要的,对于社会和各个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来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专题。这些专题之间可能没有什么具体的关系,也没有什么循序渐进按照次序所排列的关系,但是他们都是学生发展所需要的、所关心的。它注重的是课程内容的综合度、广泛性和知识的一种广度,其实就是一种共性的角度来理解。刚才是历史性,这个是共识性。举个例子来说,从心理发展的角度,学生生理的、社会的、理智的、情感呢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内部加以调节。要考虑到学生发展的这些阶段性要求,要注重横向方式的联系来组织课程的内容。理解课程内容的纵向组织和横向组织这两种不同的编排方式,我们可以做一个比喻来理解。纵向组织就像一棵树自下而上,由根到叶。
在这样一个过程的里面,它是研究它的独立体系,它是有顺序的,是先后进行研究的。但是仅仅在这一棵树上进行研究,注重这棵树的独立体系和知识的深度,它是一种共识性的色彩。纵向组织就宛如一片森林,这片森林有各种不同的。树木。那每一棵树它的特点、专题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就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的专题,相对来说是比较综合性和知识的广度。所以一个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个是只见森林不见树木。
第三对逻辑关系就是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逻辑顺序是按照学科本身的体系知识来组织内容,心理顺序是按照学生心理的发展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这一对关系和前面的横向组织和纵向组织那对关系的理解其实是一样的。现在人们一致认为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将这两种都要并重起来,要将两种逻辑规则兼得,既要注重直线式,也要注重螺旋式,既要看重横向组织,也要看重纵项组织。既要注重逻辑顺序,也要注重心理顺序,要结合在一起进行考察,要达到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的统一。
那在课程观的反应就是将学生和课程联系在一起在学。观众的反应就是将学生未来的生活世界和现实的生活世界要统一起来。我们可以将这六个规则三对联系,简单地注计为六个字,叫只选纵横即心,只选就直线和螺旋,纵横就是纵向和横向机,心就是逻辑和心理。
下面我们看一下第三节内容,课程改革。这一节是紧扣热点的,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改变而改变,随着教育各方面需求的改革而进行改革。自从我国教育建立以来,课程实施以来,也进行了七、八次的课程改革。每一次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不同的,都在前面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那我们
首先从国际上、从世界各国当中了解一下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然后随后再了解一下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首先我们看第一个标题是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世界各国都。注意到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并有意在以下三个方面要做出教育改革。
第一点是追求卓越的整体性课程目标。第二点是注重课程编制的时代性、基础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第三点是讲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第一点它是追求卓越的整体性目标。这个整体性目标的体现是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创新精神,要培养学生的灵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自主创新的能力,和随机应变工作的能力。同时也要注重理解国际教育,要求教育将学生的发展放在一个广阔的视野当中,放在一个国际的需求当中,所以要要求学生要有国际视野,要有跨文化的胸怀,要尊重文化的差异。所以整体性目标所要追求的是教育要培养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发展性的人、一个对国际社会有贡献的人、一个世界性的人、一个时代性的。
第二点是要注重课程编制的时代性、基础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我们的课程改革不能一成不变。五十年前的课本拿到今天来教学,虽然有一些理论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是它里面的例子都已经非常的陈旧,是不符合当今这个时代发展的需要。面对这样一个不断变化的时代,面对全球化、信息化、工业化、社会化、知识经济等各方面新的世界背景,所以各国基础教育的改革要强调四个特点。
第一个就是要把握内容的时代性。这个时代性是反映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反映最新科学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要关注时代发展对人生存方式和各种必备素质的新要求。
第二点就是要把握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基础知识要与学科发展要建立一个紧密的联系。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个基础的知识并不是指的一定是简单的知识,它是一个基本的知识。是我们大家需要掌握的知识,也是一个大知识观的事业。所以对于基础知识的培养是每一个国家都致力于去研究的。要增强课程对于学生的适应性要增强对于课程的适应性,就必须要大量开设各种符合学生个性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这些课程。你比如说选修课、综合课程和实践课程,那就注重了对于课程编制的综合性和选择性。
第三点是讲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当今时代处于一个信息化的社会,科学技术已经密布到社会的每一个领域,网络也向各个方面进行渗透。教育也不例外,无论是线上的教育还是原宇宙下的教育,各各种各样就引起了教育和教学方式的变革。所以我们必须要通过课程改革来反映教育对于这个时代,对于这样一个加速进步的时代的回应。唯有通过课程改革创设一。学为中心的课程和教学,真正能够使教学过程成为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才能够满足记忆学习化社会的要求。
而要符合这一要求,还要改变和超越那种单一的知识,接受性的教学,然后创造一种活动性的、互动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学习,这个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选择。要强调对话和互动,而不是单一的传授。要强调师生共同建立的一种教学关系是以学为中心,而不是传统的那一种与教师、与课堂、以教材为中心的那样一种模式。我们可以把这三点注计为整体目标,选中时机方式多样。
第二点,我们来看一下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主要是从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两个方面来进行。第一个是课程改革的理念。我国课程改革的核心。念是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要促进学生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和个性化。这样一种改革不是单一的教材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而是涉及课程、理念和整个教育观念更新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是要倡导个性化的知识的生成方式。第二个是加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和综合性。我们
首先看第一点。第一点是个性化的知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位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所以它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要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点,他就不再局限,因为那种简单的规则和既定的结论更不是把那些现成的知识和答案告诉学生,而是以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作为设计和选边课程的出发点。第三点是课程内容要扭转那种知识传授的那样一种教学局面,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要的着眼点,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学习方式的个性化为基本信条。同时这一点对于师生关系的促进也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第二个内容就是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和综合性。
第一个就是要加强课程和现实生活、社会要相联系,不能够让课课程脱离学术的轨道,也不能让课程脱离实践的轨道,不能让课程与社会生活相隔绝,要能够与现实的社会有机地融合起来、有效地联系起来。
第二点是设计了很多的综合性学科,它有益于推进课程的综合化,对既有的课程进行改造。这些课程可以有趣地体现了学科的综合,也能够让学生获得了一个知识的统一性和联合性。第三点是分割课程在向综合化进行尝试改革,要强调科学知识。同世界的交汇,要理性和感性要统一融合起来。
第二个方面就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我国课程改革具体目标的大方向是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实质、要面向人的发展,要确立以人为本、要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任务。要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关键能力,也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也促进学生的社会发展,要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需要培养其知识和能力,要提倡素质教育。那准确来说是包含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点是改变课程的功能。从传统的课程注重知识的传授的倾向,要改变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的态度,是从单向的学习进入到双向的互动,以使学生获得双击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点是改变课程的结构。改变那样一种传统的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于缺乏整合的现状,要设置九年一贯制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要强调课程结构的基础性、均衡性、选择性和综合性。
第三点就是要改变课程内容。传统的课程内容是难弹凡偏,就它是仅仅以书本、教材和知识作为中心的,他没有考虑到知识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所以新课改的内容要反映科学的发展、反映社会的现状、反映应生产的需要,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兴趣,要为终身学习所获得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而做准备。第四点就是改变课程的实施。
要改变传统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性的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要倡导学生自己去动手、自己去探究和参与,来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交流合作的能力。第五点是改变课程的评价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们传统的课程评价只是着眼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的分数、学生的名次以及教师的教学成果,是用那样一种既定、僵化的目标来评判学习、评判教学,这当然不利于教学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全面的发展、素质的发展。所以要改变那种过于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来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提高和教学时间的改进。这一点就要求我们用发展性的眼光、用行诚信的眼光来评价教育教学,既要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也要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更要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所以要改革和完善这样一种课程评价的制度。第六点是改变课程的管理,改变传统过于集中的状况,要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来增强课程对于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总结以上课程目标的。这个方面是包括转变了课程的功能、优化了课程的结构、更新课程内容、转变学习方式、改革考试评价、深化课程管理体系。这既是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变革,也是对于基础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也是课改的核心内容。所以我们简单地把这六点注计为管家室内节能管理评价实施内容、结构和功能。
继续看一下第三个课程改革的方面,是我国中小学的课程设置,这个结合我们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我们就可以理解。我国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主要是设置九年义务教育课程,那我们所受到的也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所以结合我们自身去理解和记忆这部分内容。
第一点是小小学教育它是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始了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等等,高年级开始了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到初。初中的时候就设置了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有语数外、有政史、地有理化生、有体育、健康、艺术、音乐等等综合实践课程。
到高中教育阶段的时候,重点是对于高中的必修和选修两部分进行构成,课程设置,也注重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主要以分科课程为主。公共课有语、数、外,文科有政史,地理科有理化生。那对于我们现在社会来讲,很多的学校都已经实行了三加三的模式,一直在进行不断的改革。就这些改革都反映了我国现阶段教育的需求,也指明了教育下一步发展的方向。这部分内容要结合我们大家自己学习的阶段进行去记忆,不需要死记硬背。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所有的代背内容,今天代背内容有点多,它是课程的两节内容,同时课程这一章也是我们整本书的重点,所以大家要好好的把握。今天是新的一周学习的开始,大家要。认真复习,自己写出宏观框架,或者自己用语音来复述当天的学习内容,记得一定要在平台当中进行打卡。
同往常一样,我们以一句教育名言来作为结尾。由于今天学习的内容是课程课程理论之父泰勒在他的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说了这样一句话,陈述教育目标最有用的形式是既指出培养学生的哪种行为,又指出该行为可运用于哪些生活领域和内容之中。
真正有用的教育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塑造学生,不仅使其完善自身、学会生存、适应社会,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终身发展,获得参与社会建设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目标或课程计划不应是功利性的追求分数、谋求名次,而是要将人作为主体考虑进去。要广泛地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建立联系。
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就到这里,大家最后不要忘记在平台当中进行打卡,记录每天的学习足迹,我们明天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