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甘肃实现学生精准资助全覆盖

[复制链接]
[db:作者] 发表于 2022-8-11 13:25: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到女儿裴孔娟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林红梅的心愿终于了了。她把通知书拿到村里人最多的地方给大家展示,在水家村这个位于甘肃省中部的小村庄,很多人还是第一次见到大学录取通知书。
但林红梅心里还是有点儿没底。全家的经济来源主要靠丈夫外出打零工,学费和生活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与通知书一同寄来的生源地助学贷款宣传册,真正打消了她的顾虑。正是拿着6200元生源地助学贷款,裴孔娟得以安心迈入大学校门。
在甘肃,农村学生多、西部生源多、少数民族学生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是各级各类学校的真实写照。“在这种情况下,甘肃省始终把学生资助工作作为教育精准扶贫的最重大任务和最紧迫工作,全力落实各项学生资助政策,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甘肃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王海燕说。
资助体系从学前覆盖至研究生教育
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母亲得了肺癌,林红梅上初中的弟弟和上小学的妹妹不得已辍学打工补贴家用。因为贫困而辍学,成为林红梅心里的一道坎。组建家庭后,她暗自下定决心,哪怕家里什么都不添,也要供孩子们上大学。
在裴孔娟的记忆里,母亲对姐弟三人的学习要求非常严格。小学时,他们出门上学后,母亲会自学英语、数学,每晚给他们一人出一份作业。
2023年,裴孔娟以高出甘肃省一本线70多分的成绩考入兰州大学。此后3年,裴孔娟连续3次获得国家助学金,大大减轻了家庭负担。
2023年,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桑科镇有了第一所幼儿园。由于享受了全省在园幼儿免除保教费、建档立卡家庭幼儿再增加1000元补助、中央财政对平均3300米以上的高海拔民族自治州实施的教育“三包”(包吃、包住、包学)政策等资助,家住桑科镇的幼儿才让闹日实现了上幼儿园全免费。6岁的才让闹日还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但曾祖父满脸的笑意说明了一切。
裴孔娟和才让闹日的例子,是甘肃省所有受助学生的缩影。甘肃在严格落实教育部奖、助、贷、勤、免、补等各级各类资助政策的同时,制定出台了系列针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精准扶贫政策,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从学前覆盖至研究生教育。
近年来,甘肃共免除了全省86.9万名学前教育幼儿保教费、12.3万名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普通高中学生学杂费、4.8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高职(专科)院校学生学费和书本费。自2007年至今年6月底,甘肃共资助学生1515.99万人次,资助资金达304.57亿元,资助人数规模由2007年的15万人次增长至2023年上半年的165万人。
“可以说,资助政策帮助更多的孩子接受了教育,完成了学业。”王海燕介绍,2023年,甘肃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2%、96%、94%,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出10.3%、1.8%、5.2%。
学生资助实现精准“滴灌”
夏河县藏族中学是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规模最大的民族类寄宿制完全中学,如今已是校长的才华杰到校任职已25年,回顾学生资助体系的一步步完善,他感叹道:“现在的政策好了,没有一个学生因为家庭贫困上不起学。”
全校高中生不仅学费和教材费全免,每年还能领取生活补助2168元,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孤残等困难学生,还能额外领取国家助学金2000元和800元的特殊生活补助。不少学生在学期末还能省下钱补贴家用。
“‘三包’政策下拨的资金,对于学校维持正常办学、改善办学条件发挥了巨大作用。”才华杰说,学校的住宿条件全面改善,在校寄宿生统一在餐厅刷卡就餐,免除了就读期间的生活之忧,学校的教学质量也稳步提升,真正实现了包住、包吃、包学的目标。
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天祝藏族自治县(统称“两州一县”)属于“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在资助政策的制定、资助资金的分配上都受到了教育部和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倾斜。在此基础上,“两州一县”财政克服资金困难,所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在校学生均享受十五年免费教育,实现了由过去的“人找政策”变成现在的“政策找人”。
精准是学生资助工作的关键,甘肃省抓住精准扶贫的重点地区和人群,使学生资助走向精准“滴灌”,切实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甘肃以建档立卡学生为重点,精准施策,制订并完善了‘一市一方案’‘一县一清单’‘一户一对策’‘一生一办法’方案,将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精准识别建档,并重点纳入资助体系。”王海燕说。
从2023年底开始,甘肃针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逐步制定印发了包括学前、普通高中、高职阶段在内的资助政策。对全省在园幼儿免除保教费,并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再增加1000元补助,就读省内高职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按照每人每年5000元的标准免除学费、书本费。2023年至今,共计为415万人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免除(补助)资金46.8亿元。
以学生为中心全面推进资助育人
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萃英特聘教授黄亮是土生土长的兰大人。黄亮来自河北农村,家庭收入主要靠父亲打零工。1999年入学时,学校为他办理的助学贷款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而物理学院基地班1000多元的奖学金和零散的家教收入成了他主要的生活费来源。
“1000多元在现在看来并不多,但在1999年,兰州的牛肉面小碗才卖1.5元,大碗1.7元。”黄亮说,现在回想起来,这些资助发挥的最深远的作用,是让他腾出了更多精力看了大量物理、数学、生物方面的书籍,对后来做理论物理研究打下了牢固基础。
“兰州大学地处西部,有一半本科生来自农村,一半的学生来自西部,11%左右的学生是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到了近30%。”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介绍,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将资助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保障,把育人作为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
不仅如此,兰州大学还逐步建立起了“奖学金+榜样”“助学金+感恩”“助学贷款+诚信”“社会捐助+责任”“勤工助学+能力提升”的“五+”资助育人模式。同时,兰州大学全校3010名干部教师还联系4628间本科生宿舍,开展“走进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学习、走进学生心灵”行动,为精准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提供了切实保障。
资助工作不仅是提供经济上的帮助,更重要的在于资助过程中在心理、思想上实现育人效果。王海燕表示,甘肃省各级各类学校充分挖掘学生资助工作所蕴含的教育功能,着力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长效机制,让学生懂得自食其力和感恩,努力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中国教育报记者 王家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关注我们:

官方微信

APP下载

官方群:651222885

官方QQ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