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及其发展规律 1.1 复习笔记 一、哲学是理论形态的世界观 1哲学与世界观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①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哲学是一种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人类智慧,哲学问题总是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重大问题、根本问题。哲学是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人类智慧,是一种理论形态的世界观。 ②哲学是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和理论论证而形成的关于世界总体的思想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其内容包括自然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等在内的理论体系。 (2)哲学与其他形态的世界观 ①哲学与常识 常识是人类世世代代经验的产物,它的本质特性是自发的、零散的和非理论性的。人要自觉地规范和指导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就需要超越常识,上升为哲学。 ②哲学与宗教 宗教的本质特征是对神的信仰。宗教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哲学则通过理论的逻辑力量来表现它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 ③哲学与艺术 艺术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人与世界之间的丰富关系的。哲学是把握世界的理论方式,通过逻辑论证以理服人;艺术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审美方式,通过艺术形象以情感人。 ④哲学与科学 科学是人类运用理论思维实证地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哲学要把科学成果转化为哲学理论,而且要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革哲学自身。 2世界观与人生观 (1)人生观的含义 人生观是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决定人们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2)人生观的内容 人生观主要包括对人的本质、人的生存方式的认识,对人生目的、人生价值的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人生观的核心问题。 (3)人生观问题的根源 人生观问题根源于人的特殊存在方式,以及由此构成的特殊矛盾,主要表现在: ①人的存在的自由与必然的矛盾。 ②人的生活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③人的生命的有限与无限的矛盾。 自由与必然、理想与现实、有限与无限的矛盾,推动了人自身的发展,深化了人对自己的理解,从而形成了具有丰富内容的人生观。 (4)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 ①人们的生活内在的要求世界观为自己的全部活动奠定基础; ②哲学的世界观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人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5)人生观的地位与作用 ①人生观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处于重要地位,肩负着构建人的精神家园的使命; ②人类的历史发展,在每个时代都会提出新的人生观问题。人对世界关系的性质与状态,是以人的存在方式为前提的。 3世界观与方法论 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世界观作为方法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是人们评价世界的根本方法,体现了哲学世界观的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这是哲学最为根本和最为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 1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全部哲学问题之中并统率和制约其他一切问题。 (1)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谁是第一性、谁产生谁的问题,实质是唯物论与唯心论之争,即“本体论”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方面,是关于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也就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认识论”问题; (3)在哲学基本问题中,本体论是认识论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回答本体论问题才能回答认识论问题,但回答本体论问题又不能离开认识论,离开认识论的本体论只能是缺失理论论证的独断论; (4)人们对哲学及其基本问题的认识,同人类的实践水平和认识水平密不可分。 2哲学的基本派别 依照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将哲学理论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1)唯物主义哲学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a.主要特征是以自然原因去解释自然现象,肯定世界的物质本原性和统一性; b.主要缺陷是将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世界的物质本原和统一的物质基础; c.古代唯物主义具有明显的“猜测”的性质。 ②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a.它以近代科学对自然现象的实证研究为基础,以新的实证知识和科学方法论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b.它自觉地提出和探讨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主要研究了认识内容的来源等问题; c.其局限性在于将一切现象归结为机械运动,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唯物主义具有不彻底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 它是哲学唯物主义的最高形态,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2)唯心主义哲学 ①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 a.主观唯心主义 把个人的感觉、心灵、意识、观念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否认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b.客观唯心主义 把某种“客观精神”说成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的存在,并把物质世界说成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表现或附属品。 ②唯心主义存在的社会根源 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而颠倒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是哲学唯心主义长期存在的重要的社会根源。
考研真题精选 一、名词解释 1主体和主体性[复旦大学2015年研] 答:①主体是指实践和认识的人。主体作为现实的社会存在物,属于统一的物质世界。主体在改造客体过程中也改造着自身。主体不同于主观,主观是主体的属性。②主体性是指主观主义思想作风。片面夸大主观作用,轻视客观实际;对人对事只凭主观印象,不作深入全面的调查研究,凭想当然办事。其特点是片面性、表面性、直线性。 2三大社会形态[复旦大学2015年研] 答:“三大社会形态”是马克思根据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把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概括为“三大社会形态”或“三个阶段”。①人的依赖关系:在此阶段,人没有独立性,直接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共同体;②物的依赖关系:在这一阶段才形成了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要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③人的全面发展:在此阶段,社会关系不再作为异己的力量支配人,人们在自由的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成为自由个性的人。 3本质与现象[南开大学2015年研] 答:(1)现象与本质的含义 现象与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任何事物都具有现象与本质两个方面。本质是类的本质,即一类事物之所以区别于他类事物的最根本的东西,因此它是普遍性、共性,但并非共性都是本质。由于事物的种类是分层次的,本质也是分层次的,根据深浅层次的不同而分为多极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具体表现,即该事物的各种个性、特殊性、具体性的总和。本质是内容,但现象不一定是形式,内容也不一定都是本质。 (2)现象与本质的辨证关系 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 ①二者相互区别 现象是事物的外在方面,是表面的、多变的、丰富的;本质是事物的内在方面,是深藏的、相对稳定的、比较深刻、单纯的。因而现象是可以直接认识的,本质只能间接地被认识。 ②两者也相互依存 现象是本质的现象,本质是现象的本质。本质只能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只能是本质的显现,它们之间是表现和被表现的关系。 ③二者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其转化正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转化的客观基础。本质变现象只能理解为本质表现为现象;现象变本质应理解为现象表现本质,现象越丰富,表明事物的本质也越深刻。同时,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是复杂的。同一现象可以表现不同的本质,同一本质也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现象。 (3)方法论意义 正确把握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科学的任务就在于辨别真象与假象,并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要掌握大量的现象,尽可能全面观察;要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从一级本质到二级本质,不断深化对事物的认识。 4形而上学[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形而上学”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在哲学史上通常有两种含义:①是指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之外对象的哲学。由于传统哲学通常是以这种方式寻求“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因此人们往往把传统哲学称作“形而上学”。②是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思维方式,即指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就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形而上学”。 5物质[南开大学2014年研] 答: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可以为人的意识所认识的客观实在。其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基本哲学范畴。它是世界的本原,具有无限多样的特殊形态。运动是其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其存在的形式。它既不可被创造,也不可被消灭,但其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可相互转化。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永恒运动着的物质总体。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特殊物质——人脑的机能。哲学的物质范畴是对自然、社会中一切客观事物的高度概括,既包括一切具体物质,又不能与之混同。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具体物质形态及其结构、特性、运动的认识会不断变化,但哲学的物质范畴不会陈旧和改变,只会不断得到证明和丰富。
6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南开大学2014年研] 答: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作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①绝对真理是指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都是人类认识对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接近,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承认真理的客观性,承认世界的可知性即人类认识能够正确地把握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②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个部分、某个发展阶段、某些方面、一定层次或程度的正确反映,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善的。承认认识对象及其变化发展的无限性,承认世界上尚有未被认识的事物和我们的认识有待于拓展和深化,就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 7异化劳动[南开大学2014年研] 答:“异化”原指权利的转让、关系的疏远和精神错乱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他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了。由此,马克思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①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劳动的产品不仅与工人相脱离,而且变成与工人相对立的东西。②劳动行为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异化劳动使劳动变成外在于人的东西,人在劳动中否定自己,使自己的肉体和精神受折磨;劳动是被迫的,且劳动属于别人。产品的异化是物的异化,劳动的异化则是人的自我异化。③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劳动产品的异化使人不能确证其类本质,劳动本身的异化则把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变成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造成了人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的类本质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人变成了丧失类本质的人。④人与人相异化。这是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 8意识[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研] 答: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它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①它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由生物的感觉和动物心理发展而来,与高级神经系统密不可分,是在劳动基础上同语言一起产生的。②它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并对客观世界产生能动的反作用。意识来源于物质,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可以促进物质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物质发展。在阶级社会里,反映社会现象的意识一般具有阶级性。 9哲学与方法论[河南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哲学是指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作为关于世界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运用这个根本观点去认识、评价、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论。哲学世界观作为方法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哲学关于世界总的图景构成人的认识方式,为人们认识一切具体事物提供总的概念框架和基本范畴。②哲学是人们评价世界的根本方法。哲学世界观为人们评价一切事物提供总的意义框架,是人们评价事物的根本方法。③哲学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这是哲学的最为根本和最为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10阶级与国家[河南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①阶级是指特定生产关系和物质利益的主体和承担者,是在特定经济结构中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群共同体。它在实质上是个经济范畴,是一种历史的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是永远存在的。②国家是指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所建立的一套具有强制力的机构体系,它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是一种以阶级的统治为其实质的社会权力的组织形式。③两者的关系: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达到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程度,便产生国家。 11形而上学[广西民族大学2014年研] 答:“形而上学”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在哲学史上通常有两种含义:①是指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之外对象的哲学。由于传统哲学通常是以这种方式寻求“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因此人们往往把传统哲学称作“形而上学”。②是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思维方式,即指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2真理[广西民族大学2014年研] 答:真理是指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①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认为真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符合关系,是建立在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基础上的,是通过人的能动的反映活动而实现的,它必然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拓展和深化。从总体上看,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人类认识会更加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②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真理的本质属性是它的客观性。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任何真理都是客观真理,主观真理是不存在的。 …… 完整资料来源:弘博学习网
沪学网考研课程全免费,首家、全免费、全网实时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