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副校长 杨斌
近年来,清华大学认真贯彻党中央、教育部决策部署,扎实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通过改进选拔录取机制,加强全过程质量管理,优化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加大学科交叉人才培养,营造更适合成长发展的环境氛围,促使研究生教育“学术更学术、专业更专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优化招生方式,把好选拔录取入口关
学校根据硕士生和博士生、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国内学生和国际学生的不同培养目标,采用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方式。自2023年起,全面推行“申请-考核”制,更充分发挥院系、学科、导师的自主权;制定《学术人才选拔参考指南》《学术人才素质及测量方法关系表》等文件,为科学选拔招录研究生提供参考,更侧重招收具有学术志趣、条件更合适的博士生,整体生源质量不断提升。对于工程管理硕士等专业硕士项目,以及创新领军工程博士、思政课骨干教师提升计划教育博士等专业博士项目,根据项目定位设计并组织招生考试,更加突出专业性和职业性,促进专业学位教育更有效地面对国民经济主战场。
二、完善育人体系,把好教育培养过程关
学校深入把握研究生教育的新形势新要求,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鼓励课程改革创新;完善课程评优机制,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重视学习成效反馈,不断丰富公共课组的课程内容;开设学术与职业能力提升项目,拓展学术技能和职业发展能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2023年起每年举办“博士生指导教师研修班”,帮助新任导师理解职责、熟知规则、提升指导能力。建立多学科交叉培养项目,完善交叉学科培养机制,理顺学位审议机制。2023年制定实施新的研究生奖助工作办法,建立国家、学校、院系、社会、导师、研究生共同参与的成本分担机制,研究生参与科研、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显著提升。
三、面向国家战略,把好专业学位质量关
学校强调“立足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开展高起点高质量办学,体现清华办学特色和优势,加强与国内外相关单位的合作”,突破传统研究生“师徒制”培养方式,积极探索“基于需求设计项目、实现跨院系整合资源”的专业学位“项目制”运行管理模式。组建由行业专家参与的专业学位培养指导委员会,设立校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心、专业学位教育办公室、工程管理硕士教育中心,开发“创新领军工程博士项目”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色项目,并大力推进实践类课程建设、专业实践基地建设。通过全面推进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较强国际视野、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型专门人才。
四、突出价值引领,把好青年成长思想关
学校强化部门联动和校系合力,逐步建立了全覆盖、多层次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学校-院系”两级新生教育体系,由校长讲授开学第一课,校党委书记作成才辅导报告,院长、系主任作学风教育,院系党委书记讲授专题党课,全方位引导所有新生适应角色转变。创新导学思政工作体系,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导师与研究生互动全程,在学术科研、校园生活与职业发展中强化价值认同。学校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学术交流平台,激励研究生勇攀学术高峰;开展各类学风建设活动,大力传承弘扬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
五、改革学位评定,把好学术评价导向关
学校以修订研究生学位评定标准为突破口,推动建立新的学位评定标准体系,着力克服研究生培养中的“五唯”倾向。2023年,修订《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不再统一对博士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提出数量上的硬性指标要求,激励博士生勇于挑战前沿性、跨学科的研究课题,力争取得原创性成果。2023年,相继发布《研究生申请学位创新成果标准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全过程管理的意见》,破除对发表SCI论文数量、高影响因子论文等相关指标的过度追求,更加关注对相关学术领域的实际贡献;进一步明确学位论文是学位评定的主要依据,并提出保障和提升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要求和举措。
六、注重就业引导,把好毕业选择出口关
学校每年就业的毕业生中80%左右是研究生。学校高度重视、积极引导广大学生“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干大事业”。面向研究生构建了包括博士生必修实践、启航就业实践、公共部门基层实践、学期中实践、校企开放日等就业实践体系,每年吸引逾万人次参加。通过一对一咨询、职业生涯教练计划、校友导师计划等开展职业辅导,每年覆盖超过2万人次。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超过80%的毕业生奔赴重点地区重点单位,赴北京以外地区就业连续7年超过50%,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到党和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