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7日,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圆满落下了帷幕。近年来,“考研热”一年胜过一年,今年约有180万名考生走进2023年硕士研究生考场,参考人数再创历史新高。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研究生报考人数已经连续8年达百万人以上,连续3年以超过10万人的幅度增长。
面对浩浩荡荡的考研大军,不少媒体分析指出,目前很多大学生希望透过读研来拉长进入社会就业的缓冲时间,逃避就业压力,期待更好的竞争优势是大学生们蜂拥考研的主要动力。
“考研热”背后究竟反映了什么问题,这种热度还将持续多久?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省政协委员,来听听他们的看法和意见。
委员连线
张平(省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今年的考研热达到了历史最高点,再创报考人数新高。众多学子不为投身科学研究的“考研热”,着实值得人们反思。
毋庸讳言,就业难、体制内外就业状况迥异,是导致“考研热”和“国考热”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经济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大,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艰难,是大多数学子不愿意选择“体制外”就业的根本原因。“体制外”成才道路一旦壅塞,“体制内”就业必然拥挤,而“体制内”人才选拔机制对文凭的崇拜和依赖,客观上就成了引发“考研热”的风向标。
对比1992年政府官员纷纷“下海”,与如今青年学子争先恐后考研,不得不令人感叹教育改革再不能拖延。记者认为,首先要深化市场改革,让更多企业活得好、活得有尊严,这样才能让更多的青年才俊愿意投身市场“做蛋糕”;其次要改革党政人才选拔机制,应打通党政人才从社会选拔的通道;再次要改革国家公务员的利益分配制度,缩小与其他社会阶层的利益差距。
少年强则中国强。考研若为科技创新,那是值得鼓励的;若非如此,则应深思。(记者:张聪) |